本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少磊老师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对自身线上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纪实, 记录了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开设的“新闻评论”“文史导读”两门课程线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 是对课堂知识点的反刍和消化, 旨在通过针对性的思想碰撞和难点答疑, 激发学生在教学主题上的深入思考和观点产出。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以学生提问和老师作答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 内容包含对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探讨等。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从东北一路艰辛逃难到荒无人烟的岩上避难的陈钦一家,用双手在岩上这山石旮旯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第一个棚子,他们以打猎为生,此后一家人又白手起家,建起了第一间石墙茅屋,随后,从四面八方陆续逃难来了很多村民,在陈钦的团结带领下,大家徒手把山石旮旯地开辟成了好土良田,开始把岩上村建成了一个像样的小山村。陈钦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杨少明,小的叫杨少清,(因为三代还宗改姓杨),陈钦去世后,杨家受到了当地土匪秋家的欺压,杨家誓死不从,奋起反抗,杨老爹和杨健明被父辈逼走逃生,他们在无人之境
《学习心理学》(第8版)是美国畅销多年的经典教材。共有16章、7个部分,从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观点、社会认知理论、认知观点、情境视角,以及复杂的学习和认知、动机等方面做了总体阐述。完整的框架、突出应用的取向、迷人的文字风格构成了本书的独特魅力。它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课程的参考用书。另外,由于作者在写作方面深入浅出的风格和技巧,即使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也能理解书中的理论观点。因此,这部作品的阅读对象不限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任何对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本书以作者40余年的教学经验及思考为实践基础,以系统科学、过程哲学、意会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系统研究认为:知识就是其生成过程,所以“教”就应模拟、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就应感受、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教与学就应该统一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进而即提出了“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教学要“基于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由学生或教师建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形成过程,获得具有思想性、思维性的知识结构
本书在解读融合教育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融合教育学校在行政管理、环境创设、班级管理、课程改革、IEP制订、课堂教学、教师培养、家校合作、质量评价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并为融合教育学校的建立与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
本书记录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园中发生的40多个生动的教育故事, 告诉我们理想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什么样, 它在何种环境下才会真正发生。本书中的教育故事虽发生在北京十一学校, 但它们属于所有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 联想到自己的学校与教育。从这些故事中, 教育工作者可以找到四个努力的方向: 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把每一位老师当作专业人士去对待; 在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有效的教育; 不唯分数, 为学生的终身成长赋能。
本书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指引,用戏剧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配合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力图为开展形式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戏剧文本。本书分为大自然的奇特绚丽、成语内的科学原理、生活中的科学指引、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四大部分,共40余部戏剧作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活泼生动的表达方式将概念化、公式化的科学知识更加趣味性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本书是高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成果教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能工巧匠系列教材。本书紧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编写而成,是校企合作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了劳动育人的功能。 本书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5个主要劳动场景——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企业劳动、职场劳动为维度设计教学模块,开发了10个场景各异、实用性强的学习活动,有效整合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劳动的需求,有机融入热爱生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孝老爱亲、工匠精神、创
本书共8章,分别是劳动概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概述,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与新时代耕读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伦理与职业道德,劳动科学与职业发展,未来劳动展望。
本书是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而编写的评价手册, 从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方面着手, 详细介绍了劳动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实施、如何评价。本书分为劳动理念篇、日常劳动篇、生产劳动篇和服务劳动篇, 共介绍了16个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既有校内活动, 也有校外活动; 既有日常生活劳动, 也有专业实践劳动; 既有传统劳动实践, 也有新形态劳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