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别和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的基于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理论,而是应当结合沿线国家的现实基础,尤其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环境,发展“一带一路”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理论,构建“一带一路”金融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本书分析梳理了“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实践和沿线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金融风险分析框架和监测预警体系,并为“一带一路”金融监管合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从理论上丰富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金融风险和监管合
本教材在设计上遵循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的编写逻辑,注重学生对国际金融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及相关的实践应用。本书从国际金融的理论出发,同时兼顾科学性和前瞻性,反映了学科前沿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相关内容。本书易于理解、便于教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
《国际金融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的写作对象是国际收支,属于基础理论。该部分分为2章,分别介绍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收支的口径,以及各种国际收支决定理论。第二部分以汇率及其决定理论为写作对象,同样属于基础理论。该部分分为4章,介绍汇率的相关概念,并根据货币制度发展的顺序介绍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对汇率决定理论的介绍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第三部分属于提高部分,其写作对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这是国际金融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主线。该部分共有5章,分别介绍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德国、日本和部分石油输出国则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此轮全球失衡一度愈演愈烈,并被认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本轮危机后,全球失衡呈现“经常账户失衡显著缩减、债务存量继续扩大”的非对称性演进特征。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货币体系深度变革的时代,此轮全球失衡的改善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是否会卷土重来?中国在此轮失衡调整中扮演何种角色?本书将深
新时代,推进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金融部门的内在体现,金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不同的金融结构安排在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和配置资源等方面各具优劣,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表现。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各国金融结构变迁均呈现由“银行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路径转变。那么,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是否比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具有更优效率的结构安排?如何优化与调整一国的金融结构,才能进一步提升金
本书主要通过对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下的交通银行、棉纺企业等具体案例的史实论证,分析政府强行改组银行的前因后果、银企之间以借贷关系为核心的资金挹注,以及政企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并从法币改革、金圆券和银元券的特殊发行等币制史演进过程,考察其与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本书挑战了金融风险领域的传统智慧,解释了以简单的方案管控金融体系为何注定会失败。本书认为核心风险产生于体系内部,生发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因无数个体的信仰、目标、能力和偏见而永久存在。人们普遍认为风险源于金融体系之外,这一错觉削弱了我们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新的监管法规虽然有助于降低小规模风险的水平,但反而鼓励过度的风险承担。书中援引过去和最近的危机教训,说明多样性是保护金融体系的最佳方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产品金融营销准备、金融产品营销调研、金融产品营销目标市场选择、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制定、金融产品模拟营销、金融产品实战营销、金融产品营销成果交流等。
本书内容包括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的基础理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应用示范、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现状、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监管,以及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行业专家经验分享等五篇,其中,基础理论篇详细阐述了金融产品设计原理、金融产品创新的方法,以及常用技术等;应用示范篇详细介绍了契约型私募基金、可转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国债期货合约,深度解读了REITs产品、类REITs产品、雪球产品、期货合约等的设计要点;现状篇以丰富的案例展示我国金融创新取得的最新成绩;监管篇深刻地阐述金
本书侧重于短线和波段交易技术,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做好基本面分析、如何寻找具有日内交易机会的期货品种、如何识别重要的支撑位和阻力位,以及如何让散户快速积累交易资金。本书的亮点是对每次进场交易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等待机会时的注意事项,到对进场点的把握,让读者能更加直观地看到交易全过程,快速知晓期货技术的重点,从而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