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研究》系列十卷本是王利明教授的独著文集,收录了王利明教授公开发表以及未公开发表的民商法领域的研究性论文,该系列前八集曾由法律出版社在2000年-2015年间连续出版,在民商法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并被评为“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项目。本次出版由王利明教授重新整理,对原出版物中内容、注释、体系进行调整、核实,并依据近年来民商法的研究与发展对原书观点进行再思考,增加新的研究成果并结集成十卷本。全部内容涉及民法总则、人格权、物权、债权、婚姻家庭、商事法律研究、司法改革、法制建设等多方面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和汉语学术,中国监狱学诞生于西法东渐的清末。自清末以来,伴随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国家类型和学术形态的重大变迁,中国监狱学经历了与其他中国社会科学既同又异的曲折历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学术性格的复杂和部门地位的偏僻,该学科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学术状况,迄今仍少为人知。《中国监狱学史纲》广泛搜集中国监狱学术发展的各种相关学术文献史料,对中国监狱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其理论与知识的演变轨迹,给予结构化、体系化的梳理、描述和分析,其中以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与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司作为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我国至关重要的法律主体。然而,集体通过协作逐利的越轨行为较自然人而言更为复杂、隐蔽,造成的法益损害结果亦更加严重。这一点在商业贿赂犯罪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涉及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三种罪名(可统称为公司行贿犯罪)。对此,传统的刑法学研究主要聚焦于法教义学建构,尝试通过逻辑辨正贯彻责任主义,以区分单位(法人)责任与自然人责任。整体而言,已有成果对于进一步探究公司行贿犯罪的预防、认定与惩治是有益的,但研究不能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犯罪治理逐步走向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犯罪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犯罪治理手段由刑事治理与非刑事治理构成,犯罪治理依法展开,犯罪治理过程强调权利保障,犯罪治理体现智慧化、理性化和数字化特征。本书从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全面描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犯罪态势和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进而评析了“严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宽严相济三大刑事政策,分析了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与犯罪治理的关系。最后,又具体阐释了未成年人犯罪、金融犯罪、新型毒品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流动人口犯
本书是海峡两岸中青年刑法学者专题研讨贿赂犯罪的论文集。内容涵盖了海峡两岸贿赂犯罪重要领域,包括立法架构、保护法益、受贿罪和行贿罪构成要件法理解读、特殊类型贿赂犯罪的认定等问题。 本书从不同的视角对贿赂犯罪中的问题作了全景式的展示,既有体系性的理论建构,也有具体性的问题思考;既有系统的理论阐释,也有深入的实务观察;既有独到的理论推进,也有激烈的观点交锋。 本书对于贿赂犯罪的系统阐释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建构遏制法院地法倾向的对策为中心,首先探讨了选法的理念变迁与法院地法适用倾向之间的关系;其次比对法院地法适用在文本中的定位与行动中的现实,客观展示了我国法院地法倾向的十种不当类型及司法表达,进而探讨其得以形成的逻辑、心理、实践诱因。短期之策应重在对外国法的查明与供给、自由裁量权的规范,以及涉外司法监督机制的补善等选法的关键穴位进行精准发力;但长效之本还在于超越规则选法和方法选法,建构选法体系,实施体系选法,让选法规则在选法体系内归位,通过体系内各要素相互结构产生的体系平衡力,确保法律
恋爱、结婚、育儿、养老都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遇到合适的人,牵手幸福一生,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法律保驾护航。作为一名律师,一名曾在基层法院家事审判组挂职的研究者,作者从自己调解和代理的数百起婚姻家庭案件中精选了 100个常见的法律问题,用“以案释法”的形式呈现,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我国《民法典》的理性与温度。经过反复筛选,本书中的 80 个恋爱婚姻案例涵盖了从恋爱、结婚到离婚的方方面面。
在对网络平台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网络平台提供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梳理了司法实践和理论学说中网络平台提供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情形, 并且比较分析不同刑事责任形式的适用情况以及恰当性。同时, 针对司法实践中涉及网络平台提供者刑事案件的处理情况, 探索了网络平台提供者刑事责任限制的不同方案。最后根据网络平台在网络犯罪中所处的地位, 提出规制网络平台提供者的合理刑事责任模式, 以《刑法》第286条之一规定的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为规范基础, 结合规制网络平台提供者的政策理念,
本书主要结合我国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制研究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机制。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机制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在辨明未成年人权利体系的基础上,本书详细阐明了我国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法理依据、规范内涵与制度要求,表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建设成果。此外,本书通过前述分析,探讨我国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可能存在的规范漏洞,从而为配套实施机制的制定与发展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公部门无法有效完成环境风险带来的国家任务,为了确保风险治理与决策的质量与正当性,公部门必须仰赖私部门,才能完整践行环境风险治理与决策。本书以邻避风险的影响因素与风险链演化规律为基础,认为环境法权是邻避风险治理的法理基础,从邻避风险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制度等层面,反省了长期以来技术与行政官僚的风险权威决策体系,在突破公私藩篱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民主化,扩大科学知识审查社群,提升决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