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继《民法小全书》《民诉小全书》之后,继续开发的一本法条汇编类小全书。刑诉法领域和民诉法领域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程序法,法律专业学生、法官检察官、法务工作者、律师、法律考试考生均需要学习和深入掌握该领域内容。该书延续前两本书的编排体系和架构,根据作者多年刑诉法领域教学和实务深耕作经验,收录最常用的刑诉法类法律法规文件,同时加入二维码的更新形式,尽量做到简洁实用,准确明晰,是一本该领域的便携式速查工具书。
2020年5月颁布的《民法典》将婚姻家庭编纳入其中,不仅开启了婚姻家庭立法的新篇章,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婚姻家庭制度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因而常常被视为一国的固有法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本土化特征。夫妻团体构成现代婚姻家庭的轴心,是观察和分析《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重要概念和视角。本书以“夫妻团体法:法理与规范”为题,以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制定与实施为背景,针对夫妻团体的法理与规范,从立法论与解释论两个层面就夫妻团体的价值变迁、夫妻团体中的意思自治、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界分、
本书从立法权的原理、科学配置立法权的意义、方法及标准等立法权配置的基本理论出发,一方面围绕党的领导与人大立法的统一、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协调、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划分等我国立法权配置的根本性、一般性问题作出科学阐述;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及军事立法权的科学配置等我国立法权配置中有特色、新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立法权科学配置中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本书共分十五章,内容包括:老年人被骗法律风险、养老机构的法律风险、退休聘任中的法律风险、老年人刑事法律风险、老年人赡养制度性法律风险及解决、养老保险制度性法律风险及解决、涉老年人诉讼法律风险、搀扶老人遭遇的法律风险等。
本书以新的分配正义学、法社会学、现实主义法学和社会风险分担理论为依据产生的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秉承“损害承担社会化”的基本理念,以构筑责任保险制度与救助基金制度相互配合的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救助体系为核心,明晰损害赔偿社会化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大数据事业发展问题。
本书依据《民法典》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并充分吸收、借鉴比较法上的优秀经验,对我国民法上的人格权作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格权总论”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对人格权的概念、特征,人格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民法典》人格权编与其他各编的关系,人格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以及人格权的行使和限制等进行了研究。第二编“人格权分论”依次对一般人格权以及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具体人格权的性质、特征、内容,以及权利
本书分三编,共九章,内容包括:云南少数民族直过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影响因素、云南少数民族直过区国家司法救助的制度化进程、云南少数民族直过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践的成效等。
本书为我国著名诉讼法专家左卫民教授、周长军教授两位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理念的学术随笔集。 本书以理念为出发点, 以以案说法的方式,以社会-国家-法律的关系为基点,对我国刑事诉讼各项制度的原则、运行机制及司法实践的现状进行了充分的描述、阐释和评议, 也尝试从比较法角度将域外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展示,形象而深刻地传导出现代刑事诉讼系统及其各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理念,辩证地分析了中国传统诉讼观念之创造性转化的现实路径。 本书在1999年和2013年先后因应刑事诉讼制度变革而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相之中,而是生活在对真相的理解之中。知识化的话语、言说无疑是建构理解系统的渊源;个人的、集体的理解系统则是支援其各自行动指挥系统的基础。无羁束的自我、权利框架与中立性自近代以降逐渐形成西方理解系统的三个支点,且彼此之间相与建构,接续延展成为世界主流理解系统。本书描述了竞争中性原则的思想基础、多国版本、各种贸易投资措施,中国在经济上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包含生产、分配系统的融入,自然也包含对上述过程理解系统的融入。本书主张在扬弃西方版本竞争中性原则的基础上,汲取其对我国经
本书分为七编,从热点问题、现实生活问题入手,通过以案说法、名词解释、问题解答、讨论交流等多个角度展开,将民法典编纂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民法典经常适用条款和实践思考及建议等内容融入委员的讨论发言之中,突出全国政协委员多领域、多专业、多行业、多层次、多角度学习和领悟民法典的特点。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理论与知识,对学习普及民法典知识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以委员读典带动社会读典,引导社会公众学典用典,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同时大力弘扬平等、自由、诚信、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