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五章, 分别为网络思政品牌建设、互联网+党建、网络文化育人、新媒体建设和网络日常管理与服务。本书汇编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工作案例, 探索并阐述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和创新路径, 旨在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直观的经验借鉴, 不断提升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把握能力、网络文化发展的引领能力、网络理论阵地的保障能力, 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本书典型工作案例对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示范意义。
本书内容讲述: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当年轻博士顺利毕业, 走上讲台正试图大干一场时, 猛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的讲课机器--捧着早已被规划好的课程大纲教授通识课程, 照本宣科下拿着居于最低水平线的时薪, 按课缔结的一纸合约无法给出任何保障--非升即走是常态, 而长聘教职则遥不可及。数以百万计的名校博士以“兼职教师”的头衔为开端, 走入了高等教育“按需而定”的新生态循环, 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获得长聘, 他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全书分总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等六个专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系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设置目的和内容要点,深刻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培养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核心能力与素养。
本书共八章,分别介绍了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背景、大学生使命教育的相关概述、大学生使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使命感的形成、大学生使命教育理念与模式探究、大学生使命教育实施策略、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由于所谓专业差异产生的育人壁垒,使得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通,使专业教育中始终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理想信念;拥有家国情怀;发扬人文精神;做好品德修为;追求公平正义;自
本书精选了18个教学案例,涵盖7门生物及人文医学课程,形成具有医学特色、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案例指导。这些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能,展示了不同学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经验做法及教学内容,其理念易于推广使用,可以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研究高校课程思政问题得学术专著,围绕立德树人得重要目标,紧抓“课程思政”得教育热点,从“课程思政”的基础理念内容入手,采用比较分析的视角,力图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阐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本书又对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教学设计、实践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根据当前课程思政实践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秉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能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对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高校德育功能论、高校德育内容论、高校德育方法论、高校德育目标论、高校德育价值论、高校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我国高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应激管理。
本书首先,梳理当前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其次,明确课程思政三大机制的相关概念和功能;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载体和环体等维度分别对协同机制、施教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科学构建进行探讨;最后,围绕课程思政三大机制的相互作用和耦合优化进行了分析。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战略创新体系的重要承担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过程中起着重要战略性作用。卓越是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办学目标,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科学仪器设备由于其独特的属性,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智能属性,卓越的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促进科技研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时空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推动科研项目的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2016年,北京高校开启了“双一流”建设,教育经费的资助重点发生调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科技等战略调整,高等教育紧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