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琦君是著名散文家,她笔下的故乡山水、童年生活和父母师长,总是和浓浓的乡愁,和强烈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乡之情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别样的怀抱。她笔下的杭州,充满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馨香;她笔下的母亲总是牵动人最深的思绪。她的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一盏清茗品岁月》是作者继出版诗集《杯酒敬岁月》之后,结集出版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为“人间烟火气”“悠然品茗时”“岁月如江河”。 全书40余篇文章,这些精彩的作品都是作者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挤”出来的,是在勤奋的磨石中“炼”出来的,是从爱的心湖中“溢”出来的。这些作品不仅是作者的纯情表达,更是他拥抱事业、生活的激情,以及对文学孜孜以求的清晰、真实的写照,更体现了长期埋藏在作者心灵深处对岁月的敬畏、咏叹、回味、珍惜的灵魂呼唤。
本书分六个部分:生涯漫笔、游踪留影、烟火人间、清浊之思、故里风物、乡音遗韵。“生涯漫笔”以夹叙夹议的文章为主,多为对人生的思考或对正确人生的倡导;“游踪留影”主要是记游文章;“烟火人间”写亲情、饮食、家居环境;“清浊之思”是作者长期在机关工作的体悟;“故里风物”主要写作者所在地区的地理风貌以及对生活景物的所思、所悟,“乡音遗韵”写亲人和父老乡亲。
本书收录了《父亲》《舅爷》《四叔》《三叔》《老头们》《几个女人》《东邻西邻》《表弟》《阳光里的喷嚏》《肚皮鼓》《小乡俗》《戏与影》等散文作品。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是关于亲人、故乡以及离乡人内心柔软慈悲的部分,写出了故乡人面对生命磨难时的苦痛,写出了故乡人苦中取乐的欢愉,也寄寓了作者因离乡所背负的沉重和感叹。
本书分为“岁月如歌”“摇滚情结”“书影随行”“青春如影”等板块。“岁月如歌”写生命中流过的日子,留下的痕迹,不只关注自我,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摇滚情怀”写青春时灌注的那股热血,时刻在血脉里沸腾;“书影随行”,写深夜的阅读和思考,伴随着人生中迈出的每一步,无憾亦无悔;“青春如影”写人生的重要节点,写青少年时期有过交集的同学、老师以及青春的回忆。岁月如歌似水,青春如影随行。
本书分五部分,将身边人的人生百态、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游历学习的体会娓娓道来,文笔诙谐通畅,不乏老辣,读后让人称快。其中《百姓列传》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小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有谁知道有着怎样的悲欢离合?《怒放的生命》记叙了农夫本人的经历,看似平平淡淡却也波澜壮阔。《人生漫谈》讲述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读观名作名剧之感,无论古人今人沉沉浮浮,只有心怀慈悲、利益众生才能被历史所铭记。《笑话和商界小故事》集中了农夫收集的笑话和小故事。《农夫杂记》展示了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
本书共收入30余篇的随笔、杂文等。书稿分为“生活记忆”“远方风景”“故乡风物”和“读书随笔”共4辑。作者通过对自己多年来生活经历的记述, 表达了自己关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所思所感。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 作者内心怀抱对文学的虔诚信仰, 从青葱少年到文学翘楚, 十几年如一日地追逐于文学的理想之路上, 是兴趣与真心喜爱让他热情不减, 最终收获风景斑斓的逐梦旅程。书稿记述了作者在文学探索之路上的思想感悟和心路历程, 还收录了其往昔诸多已经发表的优秀散文篇章。是一部精致细腻、文笔优
全书收录15篇解读历史人物的读史散文,从三国魏晋时期的曹操、谢安至清代的郑板桥,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人物丰富多样,既有汉献帝、陈后主、宋太宗、朱元璋及谢安、冯道等王侯将相,亦有王安石、辛弃疾、朱熹、郑板桥等儒士文人。作者立足整个历史长河,以上帝视角评审历史人物,在详尽引用参阅正史与笔记小说中内容的同时,力求为大众揭示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历史人物的多样性,从而给予读者以历史的启示。该书语言通俗生动,故事讲述曲折有趣,可读性强。该书适合中学及以上喜爱历史的读者阅读。
《老上海:沪上风情》为《老城记》丛书中的一册。 本书精选鲁迅、郁达夫、施蛰存、夏丏尊、郑振铎、阿英、叶圣陶、郑逸梅、梁得所、楼适夷等40余位文化名家的60篇美文佳作,从多个角度生动活泼地展示了老上海的名园古刹、市井百态、文坛逸事、老上海人的娱乐消遣、申城印象等内容,带领读者追溯人文奇趣,感受历史沧桑,重温老上海的旧日风华。本书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几十幅珍贵的上海老照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老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别样风情。
《深圳的我们》是一部关于深圳生活题材的散文集。全书由27篇散文构成,既写城市的深圳,也写深圳的乡村,写生活,更写身体里的灵魂。作家写别人的故事,也写属于自己的经历。当然,作家更愿意去书写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这部集子里的每篇散文与其说是一个人内心的吟唱,不如说成是这座城市的吟唱。这些文章里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某个人,而是每一个人,是我们,也是他们和她们。每一种生活,都充满着热烈与亢奋;每一种经历,都深含了每一种角度的思考。可以说,这部书稿里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深圳,是作家个体的内心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