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在“纵向-横向”双重府际关系的作用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与机制的表现特征,并以长三角为实证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表现特征,并对构建新时期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在框架上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第一,构建基于“纵向-横向”府际关系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框架。第二,分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的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第三,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的演化特征。第四,总结国外区域大
本书共9章,主要内容按“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控制-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和设计”编排。
本书以碳循环规律为切入点,论述了碳减排对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书重点介绍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讨论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化技术在清洁能源利用、电动车辆发展、智能电网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此外,从无机矿化、光电催化、微生物转化三个方面对CO2 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进行介绍。全书力求从技术角度介绍绿色、低碳、可循环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为实现CO2 减排、零排、负排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
本书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利用LEAP模型,以2015年为基准年,从不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出发,研究不同情景下我国2030年、2040年的能源需求结构变化、电力结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成本和补贴成本进行测算,并对风电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和影响进行测算。
本书综合运用低碳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对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等问题进行研究,对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规律进行总结,对促进流域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等。
本书以绿色为主线,重点强调绿色思维与绿色理念。从太阳光、光合作用、能源、能量出发,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对能源、能量与碳循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管理、技术、经济、工程应用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碳中和的实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的发展现状、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其次,重点阐述了降碳、零碳、负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并介绍了典型工程应用案例;最后,对碳中和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 本书内容丰富、设计新颖,采用主册与副册相结合的新型教材设计模式,力争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专
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仍艰巨。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区域复合型特征,治理模式逐步由传统的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环境空气质量补偿机制也在逐步建立。本书紧密围绕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和环境空气质量补偿机制展开,有益于读者认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理解跨区域空气质量补偿机制,探索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书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入手,从产业关联和空间关联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效应,为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中国雾霾污染治理探寻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矫正产业发展中的棘轮效应,提出有关雾霾污染治理落地性的政策建议。
2015年巴黎会议前夕,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与碳中和不是简单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的问题,而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结构全面绿色转型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双碳目标切实落实到各行各业甚至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来。思想引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这本《碳中和全民科普指南》就是为此准备的。
本书在简要介绍气候变化、碳理论基础、碳排放核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碳中和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能源领域、建筑领域、钢铁领域、交通领域、化工领域、环境生态领域等,同时针对碳中和技术集成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提供了相应的实际案例。为了适应不同行业领域读者群的需要,本书在取材上兼顾基础性、全面性和新颖性,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关于碳中和技术的最新信息。同时,本书在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只做适当介绍,但不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