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视角下城四家子城址变迁、唐关中地区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为考察、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乐舞画像砖考释、泽潞地区隋唐五代墓志盖摭议等内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器等相关研究。
本书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介绍重要红色文物为主要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革命精神传承多年,革命文物正是反映革命精神的最具体最直观的体现。本书精选百年党史中的重要文物,兼顾重要人物与重要遗址,各配800—1000字的故事,并附文物或历史图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因百年党史中代表性的红色文物众多,一本书无法囊括,故本书选取的革命文物时间到1949年开国大典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论文集,围绕名人故居的时代印记与文化新辉煌主题展开,共收录30余篇论文,30万字,内容兼具前沿性和资料性。本书分为馆长论坛空间与展陈实践与发展教育与探索文旅与创新藏品与利用六个部分。大部分文章聚焦于如何发挥名人故居的资源以扩大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也有部分文章探讨了博物馆的专业建设和防护工作。在物质层面,聚焦名人纪念场馆建设,论述如何通过设施设备的更新,凸显时代印记,促进文化繁荣,发挥更强的精神引领作用;在理念层面,研究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如何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马王堆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并不是出土了一具千年不腐的女尸,而是在一处向死之地,却处处透着生的气息,虽为通往冥界之境,却充满人间的生动。书稿用活泼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插画,讲述了马王堆发现的意外现场,辛追夫人棺椁被重重打开时给人带来的震撼,T形帛画脑洞大开的画面构图,五花八门、弥足珍贵的西汉典籍,还有精致的华服、丰富的美食、精细的美妆、经典的乐器和精美的漆器,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人间美好,不可辜负的西汉全息景象。
本书集中收集迄今为止最主要的关于汉唐昆明池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将之前多年来不同作者零散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考古简报、简讯、研究成果等各种资料进行了集中梳理,在进行科学编排后,提供给历史系、考古学学者使用。
本书集中收集迄今为止最主要的关于汉唐漕渠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将之前多年来不同作者零散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考古简报、简讯、研究成果等各种资料进行了集中梳理,在进行科学编排后,提供给历史系、考古学学者使用。
2013年3月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开始全线考古勘探工作,有的勘探项目延续至2015年度。此处考古勘探是安徽大运河考古综合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勘探了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和泗县的运河流经区域,基本摸清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流经线路变化,探明了运河本体河道、河堤宽度以及地层堆积情况,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本书是对历次勘探工作的记录和总结,对于大运河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万州余家河墓群的发掘报告,全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该墓群东周至六朝等时期155座墓葬的发掘成果,并介绍了墓群范围内汉代、明代等时期5座陶窑及9座明代房屋基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墓葬发展序列与丧葬制度,及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书为三峡考古报告系列之一。瓦子坪遗址位于长江岸边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至2004年,山东博物馆考古队连续4年对瓦子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发掘西汉、东汉、蜀、六朝、清代墓葬逾100余座,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发掘墓葬中,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汉代墓葬中,西汉墓葬较少,东汉墓数量多。其次是六朝墓葬较多,发现少量的蜀汉墓葬,还有零星清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