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学术研究著作,尝试研究“营改增”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本书以理论为指导,实证探讨微观层面“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和宏观层面“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沿着“制度背景-理论回顾-国际经验-中国证据-实证检验”的逻辑展开研究,在明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和治理的宏观背景基础上,主要聚焦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讨论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后果,期望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本书分为五篇,第一篇为政府会计准则,第二篇为政府会计制度,第三篇为政府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第四篇为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五篇为其他规定。
本教材不仅介绍了我国主要税种的税收制度,同时也创新了教材的编写思路,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将其与企业及个人相关涉税工作联系到一起,增强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创新性 1.教材内容新。由于税收法规、制度和政策变化较快,尤其是2016年5月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和2016年7月1日资源税普遍采用从价定率计税以来,我国税收制度不仅变化非常大,而且涉及面广。本教材及时把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融合进来,充分体现了我国税收制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
本书是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适应专业升级和人工智能对财税领域的影响,突破传统按税法理论体系讲税的思路,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了智能财税、金税征管系统、纳税信用评价、税务风险评估等内容。教材具有以下特色:理实一体、“岗、课、赛、证”融合。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有配套在线教学资源,便于开展混合式教学。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依据最新税收政策法规,反映税改最新动态。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涉税业务增加纳税筹划。编写成员“课、企、税”结合,保证教材质量。 本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本书以官书档案等第一手史料为依托,以大量统计资料为佐证,以史论合一为撰述体例,详述民国中国所面临的财政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旁征博引,以欧、美、日为参照,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改革方案,对当时乃至现今社会仍有很大启示意义。
本书主要研究现代财政税收,本书从财政与税收基础介绍入手,针对公共财政及其职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书依据相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较为系统、深入地对当时城市税收组织机构、政策理念、税收人事与征税方法等进行历史考察,认为城市税收组织机构的统一与创新、财政税收政策与理念的坚持与调整、税收方法上的多样与改进、对新、旧职员的教育与改造等是重要原因;执政党的政治性、阶级性则在其中起根本性的作用。建国初期税收的巨大成绩,不仅为解决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恢复,政府的巩固起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展现出当时中共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技术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创新投入从2008年的4616.02亿元上升到了2020年的24393.11亿元,增长超过4倍。然而,创新数量与创新结构发展不平衡,2008至2020年,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由93706件上升到530127件,但其占比由22.75%下降到了14.57%,创新质量是否得到实质性提升,值得反思。基于此,本书进行如下研究:一是,
本书首先介绍税收原理,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概念、税制要素、税收分类、税收效应、税收转嫁与归宿、税制结构以及中国税制改革进程等。其次将依次介绍我国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土地增值税等主要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