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传》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者。本书是一部讲解《系辞传》的专著,作者刘君祖先生从经典入手,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对《系辞传》进行了白话翻译及经典诠释,他的讲解博取众家之长,又有新的阐发,全书主要根据《系辞传》上传和下传的篇章结构,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又联系实际案例加以解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进一步理解《系辞传》的高深意境。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本书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治决策权给与那些在道德上、实践上、智识上能够更加关爱人民的贤能者。其结果就是建立在人权与法治基础上的结合民众意见与精英决策的混合政体。 面对当代民主体制的问题,主流的政治理论家的思
本书研究儒学,重点对方以智、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了深入探讨。内容包括:儒学的历史与未来——我的儒学观
上古道术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书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过勇”缺失,然后借助新出土资料,重新审读传世文献,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并重现了中国上古道术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史,最后得出结论:至少在上古时代,道术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起源上的根本差异;道术不仅规定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根本内容,而且能够为当今中国人提供足够的文化自信,成为今日国人进行文化创新的巨大资源和不竭动力。
本书是根据毓老师课堂讲授之笔记整理而成。毓老师解经遵循儒家经学传统,以依经解经和一字一义的讲解方式,重现经典的经世致用之义,既能灵活地结合历史、政治、人文等主题,又能与当下融会贯通,高度还原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
本书深入分析历代学者的各种《老子》原文考证之作,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多处新的见解。作者在写作期间,参考了百于种古今注书,在本书的注释中选集了前人在《老》学上的精辟解说,使注释即通俗易懂,又含有大量的学术信息。作者在翻译部分力求确当的同时保持了文字的优美。注释和导读是作者对本书的精辟见解。《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由于年代久远,原典对当代读者构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
综观明代老学研究现状,明代老学史和老学个案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对整个明代老学而言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明代老学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书尝试以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明代老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与明代社会、思想的互动,客观评价明代老学在中国老学史、思想史与学术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思想史上,无论对于《老子》文本及其哲学意涵,还是对于老子其人的历史形象,学者皆多有疑义、歧说乃至曲解、误断。有鉴于此,本书作者一方面运用新的学术方法,从新的角度细读《老子》文本,澄清了古今学界由来已久的对《老子》文本及其思想的一些不确之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古今思想史特别是老子学史,并与《老子》文本相对照,作者澄清了后世加诸老子其人其学的一些不当误说的“层累地生成”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其本貌和真相。
本书是《论语》的全译本,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对《论语》20篇492章作了详细、明确的释义和解读,“译文”部分翻译章句,“释文”部分解读要点。译注《论语》的著作很多,但本书仍有其独特价值。作者尊重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尊重基本的逻辑和情理,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又广泛参考字书、前人研究以修正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还原原文意思,同时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新解。
本书是对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全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从子夏的籍贯、家世、生平事迹、传经等几个方面论述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第一章探讨子夏的籍贯、家世、卒年和孔门授学情况;第二章探讨子夏传授六经事迹,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发展方向和学术谱系;第三章探讨子夏所处时代礼乐文化的衰败与新兴政治势力的崛起;第四章通过历史回溯和现代诠释探究子夏君子观念及其历史影响;第五章以子夏传经事迹为切入口,探究其传经理念对传统社会的师道传承、家风治理与文化创新的积极影响;第六章探究子夏传经理念与传统师道观念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