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少年睿奇的学习成长为主线,以问题为引领,以故事为贯穿,希望能够让青少年读者在思考与探究之中,深入理解法庭科学家独特的思想方法,体验调查取证、分析思考、推理断案的全过程,感受法庭科学的价值。同时,希望青少年读者能够在证据意识、安全防范、法治精神、科学探究等方面获得有益成长,养成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录音鉴定是当代司法鉴定/法庭科学中很有发展潜力的分支领域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录音鉴定的基本原理、检验技术和司法应用。作者首先对录音信号和系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美国录音鉴定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四个案件(其中,包括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以及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事件),再次重点介绍了录音证据处理、真实性鉴定、清晰化处理三个项目的鉴定原则和检验步骤,然后从证据解释和专家出庭的角度,阐述了美国司法体制下的科学诚信、专家资格、专家作用等热点问题,最后从涉枪声录音和飞机驾驶舱录音两个角度,讲述了录音鉴定
该书系统介绍了一系列的法医DNA分析方法和**进展,深入讨论了DNA分析过程可能涉及的所有操作步骤、潜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详细描述了DNA分析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类型。全书共20章,系统介绍了以下三方面内容:DNA分析的操作流程(第1章,第4~10章),包括生物样本的采集、运送、储存、DNA提取、PCR反应、毛细管电泳及图谱分析等;DNA分析的技术手段(第11~16章),包括STR、SNP、InDel、Y-STR和线粒体DNA等分型方法;DNA分析的法医应用(第2~3章,第17~20章),包括个体
本书以通说为主,结合典型案例,系统介绍了犯罪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了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及规律。在此基础上,本书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便于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和方法策略,力求满足教学实践的同时,能够为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本书框架清晰明确,内容简洁明了,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及专升本的教材使用。
本书以纪实文学兼调查报告的形式,将这些以女性为主角的案件公诸于众。在冰冷的卷宗里面,在残忍的犯罪背后,在凄凉的悲剧终点——探寻那些关于家庭、关于社会,关于金钱、关于情感的根源之问。
网络犯罪案件频发,互联网电子证据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现有电子证据规则应对乏力。从规则本身来看,不少规则对真实性问题较为关注,对程序性问题却极为宽容;从衔接层面来看,不少电子证据规则与现有《刑事诉讼法》规定存在龃龉。《互联网电子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对刑事诉讼中的互联网电子证据问题进行研究。在对互联网电子证据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互联网电子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从互联网电子证据的收集、保管、出示和验真四个阶段出发,结合司法案例和域外理论,对我国现有互联网电子证据规则展开论述,
本书浓缩了对习惯与合同之间关系的历史、哲学和实践反思,因此对于理解习惯在法律渊源中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作者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审视了习惯与合同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建立习惯与罗马法和历史法律科学的对话。作者开篇构建了罗马公民、历史学家和法学家就习惯在法律体系和法律理论中的定位所形成的不同理论立场;随后以优士丁尼法学作品为出发点,考察了习惯概念发展背后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赋予习惯本身法律价值所必需的要素和要求。 作者深入分析了法学家、哲学家博比奥的思想,构建其与意大利法律和法律理论发展的对话。本书分
原作者Mor Bakhoum,就职于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译者文学国,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第二译者金枫梁,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员。本书是引进版图书,引进自德国Springer出版社。该书阐述了个人数据保护整体性进路,Mor Bakhoum,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研究员。从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对个人数据保护的可能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本文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18篇论文。第一部分以个人数据产权与规制为主题,从个人数据的基本权利、人身
本书对个人数据的内涵、属性、所涉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等进行了系统且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针对当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对于个人权利单边保护的不足,通过权衡个人数据之上承载的多重利益关系,明确数据主体(个人数据来源者)、数据业者和公共部门对个人数据享有的权利(权力)及权利(权力)行使的界限,构建个人数据上的权属体系,以回应数字经济及数据资产化发展的需求,解决个人数据上个人合法权益与商业开发、公共利用之间的制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