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概论》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准绳,以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为对象,立足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实际,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工作中的一系列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八章,包括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性质与特征,国家文化安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环境与风险,国家文化主权、文化利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文化改革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纂的系列论文集,收录了当代学者运用现代科学精神研究中国俗文化的最新成果。本辑分为敦煌变文校注、俗文学研究、俗信仰研究、俗文献研究、学人治学、新书评介六大部分,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训诂学、版本学、音韵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本辑收录了《敦煌变文全集》课题组撰写的《从〈《张协状元〉看早期南戏净脚的舞台特征兼论净脚的发展》《食月与吐月:月中蟾兔神话内涵新探》等十余篇文章,书稿写作质量较高。
本专著的研究对象是中华美学精神视域下成都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与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中华美学的内涵为指导,分析成都市内已有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可被挖掘和培育的新型“场景营造”空间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整合成都市自身的城市特点与中华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美学内涵。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何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究竟“新”在何处)。第二章,成都公园公共文化空间(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把艺术创造
在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云贵川、甘肃、陕西等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新闻传播起着其他社会力量无法取代的协同创新作用。本书从分析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业界的产-学-研-用作用入手,揭示了新闻传播如何助力西部七个省区在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书中的观点与大量案例可以给广大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基层干部与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为杭州市博物馆闹忙的乡村青少年展项目内容,是杭州市博物馆与对口各区(县)乡村博物馆、学校、出版单位多方联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学前、小学段教育双减的一项成果。本书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展示杭州各地乡村的传统民俗和手工技艺,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的乡土情结维系和文化身份认同。书中附研学手册、手工操作材料等,引发儿童阅读和探索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向儿童传递优秀的乡村文化,通过文化赋能促进文旅+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10月,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华陶瓷文化复兴正式作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亲自指示要求“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自此,景德镇深入贯彻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正努力走向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基于上述时代背景,本书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和主线,从景德镇与陶瓷篇研
本书将围绕一个主题——即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两者关系——即“景漂”现象之人才聚集与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采取三种方法——即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聚焦四个研究——即“景漂”现象之群体性研究、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的相关关系研究、陶瓷文化产业生态构建研究以及对策研究。
设计是为大众解决问题和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设计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文化的支配力量。一个国家设计综合能力越强,文化的实力也就越强。设计软实力就是赋予文化资源以设计意义与再生效率而吸引并导致他人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潜在动能。本书旨在研究设计创新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战略,发挥设计在文化资源转化、文化凝聚力、竞争优势、跨文化对话以及国家声誉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软实力价值,通过构建新的设计知识谱系,回答构建设计软实力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思想内涵、层次结构、实践意义,思
本书研究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面的问题,涉及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知识。内容包括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的基本知识、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思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设计与创新、多维度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新元素、新时期文创产业的创新动力、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文创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从传统文化的传播角度切入正文, 对当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展开论述, 然后介绍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播的现状和价值, 希望读者了解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境况, 引起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进而对历史洪流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立新的理解。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描述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的变化以及创新, 然后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具体个案, 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 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