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李东垣, 金代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药性赋》又称《素问抄》、《脉诀抄》,初学中药的启蒙书,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中医入门启蒙书。
清代汪昂著。 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人,清代医家 。《汤头歌诀》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中医入门启蒙书。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然后根据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将中药分为7种类型——扶正固本药、清热解毒药、软坚散结药、理气开郁药、祛痰化湿药、活血化瘀药、以毒攻毒药,每种类型筛选了具有毒理学研究特性的中药品种,针对每个品种,首先阐述抗肿瘤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而分析抗肿瘤中药的药理作用,最后阐述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弥补了目前抗肿瘤中药毒性研究不足的现状,也为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提供参考书目。
本书分为净制与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法、丸剂的制备和浸出制剂的制备七个工作领域,细分为31 项典型工作任务共67 个职业能力点,涉及中药炮制与临方制剂工作的方方面面。本书适合高职高专类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中药炮制加工、中药调剂、中药经营的管理者及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以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多年宝贵经验——“补肾软坚法”为理论依托,以“理论-方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为研究思路,综合张军平教授携其科研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所获得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方药研究、在体实验、离体实验及临床实践等多个角度系统周详地阐释了补肾软坚法方药对多种疾病的防治机理的科学内涵,以期能为临床实践中更广泛而精准地应用补肾软坚法方药及相应治疗思路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论与研究支撑。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用药传心赋〉注疏总辑》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的倾心之作,旨在讲述《用药传心赋》歌诀的内容,并为其中字句进行注解。此书共132篇,每一篇均有关于该篇中药的按语,一目了然;还有详细介绍的相关文献记载、临床应用和选方组药,丰富实用。此书内容全面,语言精练,是一本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认真品读!
《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亦被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称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然而,普通读者往往望而生畏,想读亦难寻入门之径;即使是文科学者,对医药文献,尤其是隐藏在其中的本草文献也同样感到陌生。该如何阅读这部皇皇巨著,《〈本草纲目〉通识》提供了一种路径。
本书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起,介绍了中国本草源流及各时期的代表著作,又从医药学、博物学视角,详细剖析《本草纲目》的体例架构与版本沿革。行文中不仅多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药用知识、经验,还涉及《本草纲目》中有趣的冷知识,如食物
清代经方大家柯琴皓首穷经,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提出阴阳总纲论,倡导六经为百病立法统治伤寒杂病,撰写了《伤寒来苏集》,深受后世青睐。本书采用重构类编方法,以方为纲,以应用、方论、鉴别、注意事项与禁忌为目,各以类从,原汁原味,方后附录所有经方原文,使柯氏应用经方心法更加系统明晰,便于学习和掌握。本书适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分为教改文案篇和教学文案篇,收录文章包括《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教学的探索与实施》《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中药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学教学案例的挖掘与呈现》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2020年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相关研究进展。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内容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方剂有效性评价、肠道菌群代谢及中药调控机制、中药体内显效成分分析、中药体内显效成分的效应机制、中药毒性评价及解毒机制、中药质量等领域的研究进 展。书中例证翔实,图表充分,能够带领读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