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是如何实现”这一核心问题,以理论剖析一案例研究一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以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丽水的实践探索为案例,按照生态产品分类,从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分别论术其差异性实现机制及路径,物质产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沟建礼制、协同创新机制、多链融合机制、集聚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延伸和价值提升,调节服务产品通过核算机制、产权机制、运营机制等,向物质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转化;文化服务产品通过治理机
《经济特区蓝皮书: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22)》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特区发展分述报告和特区发展动态考察报告四个部分。其中,总报告是全书的基本纲要,是站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特区,包括改革试验区和部分新特区一年发展状态的整体评述。专题研究报告以问题导向的探索,分别以特区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政策建议为切入点,对特区所面临的转型问题、资源的使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科技创新问题、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特区文化产业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分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2018)“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守边固边治边稳藏调研——以林芝市为例”的最终成果。本书选择西藏林芝市及该市的4个边境县米林县、察隅县、朗县、墨脱县为案例点,围绕林芝市及该市的4个边境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发展、民生和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五个方面展开调研,探讨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与守边固边治边稳藏工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加大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守边固边治边稳藏的目标。 本书认为,加强民族团结,
本书分析了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影响社会创新活力的主要机制,预测了中国未来的人口情况和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并就公共政策如何降低生育成本、提振生育意愿建言献策,阐明了人口对中国崛起的关键性意义,普及了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梳理、典型案例分析、因子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要经济风险和相关保险工具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其一,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在重大项目建设、国际贸易往来、对外直接投资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政治、经济、主权信用、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所致的风险;其二,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风险量化,发现目前中东欧国家经济风险普遍较小,而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家经济风险□动较大;其三,一带一路建设仍存在巨大的保险需求缺口,我国保险业所能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集聚国家、地方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等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从宏观到各个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对区域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该系列蓝皮书曾经荣获第九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三等奖,第十一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第十二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 本书通过总报告、京津冀篇、长三角篇、珠三角篇、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等七个模块,深入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运用区域经济研究理论,对我国宏观和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形
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振兴实体经济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立国》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研究论文集,是二十余年来他关注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走向、问题,以及提出解决之道的成果结集,旨在凝聚经济发展和改革共识,呼吁人们重视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立足国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和研判,解析热点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大势。本书汇集了隆国强、李扬、王一鸣、刘元春、刘尚希、黄海洲、刘伟、张晓晶、刘世锦、张宇燕、马建堂、杨伟民等一众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应对经济风险挑战需要遵循的经济规律以创新促进减碳增长双赢与绿色转型等角度展开了探讨,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众多关键问题,指出了党的二十大为经济企稳回升、长期向好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十二章精彩阐述带来了一场学术与理论观点的
本书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系统理论及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绿色创新投入产出转化的理论框架,以此分析绿色创新投入、产出与效率的耦合协同机理,进而对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收敛机制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借助SFA与DEA模型对省际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多维测度和比较,同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考察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进而使用地学统计分析、空间计量模型、机器学习及模拟等方法对我国省际绿色创新空间结构的特征
本书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对科技创新一体化进行理论建构。第二,阐述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时代紧迫性与基础优势;第三,总结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第四归纳国内外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第五,提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