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看山、转山、后记三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前往梅里的路;初见卡瓦格博;路上的骑行者;不搭车的“独行者”;缅茨姆之爱;徒步雨崩;开启转山之路;阿青布的守望等。
本书是“中华诗文选读丛书”中之一种,内容是明代散文选注解读。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到明代,以取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特别是晚明小品文的突破性成就而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散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隽永,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本书选录了这一时期主要作家的作品,选文务求在文章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富有借鉴价值。全书由原文、注释、解读、选评等部分组成,萃取明代文学家的经典散文,注释精练、准确,鉴赏深刻、透彻。
本书是“中华诗文选读丛书”之一种,内容是宋代散文选注解读。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300余年间,出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和散文作品。其特点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本书选录了这一时期主要作家的作品,选录篇目着眼于代表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以显示这一时代散文成就的丰富多彩。全书由原文、注释、解读、点评等部分组成,萃取经典文章,注释精练、准确,解读深刻、透彻。
《卧波堂随笔》是作者对儿时的回忆,记录了他在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三十多篇短文和回忆的方式,通过市井弄堂小人物的悲欢,写出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转折。既有弄堂邻里间的趣事,又有对家人、故人的思念。作者从日常生活入手,洞悉时代特征,笔下流出的文字,寻常巷弄蛰伏着传奇,别具强盛的生命力。行文中更用了不少沪语与俚语“划大水”“长锭”“老虎脚爪”......生动有趣展现了当时上海市民的世俗生态。作者的写作,有直白的叙述,又有大片的留白,给读者大量想像、补充的空间。
《标准与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先生复员以来写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动乱时代》,第二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诗》是在成都写的,别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写的。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可以算是杂文罢,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这本书取名《标准与尺度》,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
本书是“中华诗文选读丛书”中之一种,选取五代蜀主孟昶以来294副对联进行赏析解读。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进行创作的一种民族文体,讲究对仗,平仄协调,从古至今留下数不清的杰作。本书正文由原文、联话、解读三部分组成,解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阐释,有效帮助读者了解和欣赏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本书汇录俞樾一生所撰楹联, 共收1292联。大致包括三类: 一是为名胜、楼观、祠庙、私家藏书楼所撰楹联; 二是为友朋及应约所做贺联、喜联、寿联、挽联, 此部分比重最多; 三是集字联。对于鉴赏、习作楹联, 本书都是难得的范本。全书文字精炼、内容全面、见解独到, 是读者初探国学的极佳参考。
本书是季羡林在参观游览国内比较著名的旅游景区时所写的游记精选本,收录了如《火焰山下》《在敦煌》《观秦兵马俑》《法门寺》《登黄山记》等唯美篇目,并配以编者注释和随文图片,向读者呈现了季羡林散文创作的精髓,使读者领略了一代大师眼中的神州之美。
本书是季羡林出访各国时所写游记的精选本,收录了他出访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期间所写的游记,并配以编者注释和随文图片,向读者呈现了季羡林散文创作的精髓,使读者领略了一代大师眼中的海外风情。
散文卷选取现当代著名作家抒写广州风土人情的美文,如鲁迅的《<如此广州>读后感》、老舍的《春来忆广州》、冰心的《给广州的朋友》、巴金的《广州二月记》等,以细腻的笔触记录这座城市的生活点滴,寻觅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烟火气。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