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架构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 深刻把握中国产业低端锁定的现实背景和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 甄别判断技术制高点的内涵及攀登技术制高点的中国情景, 探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成长机制与构成要素, 根据主导设计路线是否确立把产业划分为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种类型, 并分别研究了两类产业迈向全球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攀登机制。归纳演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攀登全球技术制高点的内在要求与战略重点, 着眼于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提升, 提出开放式创新与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政策建议。
本书关注中国经济在全球宏观经济转向背景下的持续发展。分析了全球宏观经济在能源危机和货币紧缩冲击下的演变与风险,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调整;还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房地产治理、新基建投资、技术创新、中概股以及财政改革等经济议题。
本书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对国内外技术赶超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技术从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型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重点阐述已有研究中的技术赶超阶段性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论证了转型中“模仿陷阱”阻碍创新的理论机制,分析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转型的影响因素和技术转型的成功与失败的国际经验,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中国过去超常增长的“突变”是怎么引发的?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城市和经济? •从高速度增长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面临怎样的风险与挑战? •如何把“危机”变成独特的机会? •如何从“反常识”的货币视角理解大国博弈? ……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是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凝结。本书从城市和与城市最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入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本书以“中国式分权”制度为背景,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研究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学术专著。该书从“中国式分权”制度的演进与中国式经济增长的现实出发,在对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与约束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对外开放、环境污染治理、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六个维度,论述地方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金融业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金融业内部的稳定、相关立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对科技创新板块的大力支持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选题旨在为现阶段我国在金融、房地产及货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构建面向新市民的都市圈建设,稳定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债务化问题,加快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促进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增长与发展”“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和“创新驱动”。其中,“增长与发展”篇收录了5篇文章,主要包括质量理念、新发展格局、经济形势和要素市场化等内容;“乡村振兴”篇收录了6篇文章,主要包括乡村振兴、社会资本和农业绿色发展等内容;“绿色低碳发展”篇收录了5篇文章,主要包括绿色金融、低碳发展、资源型城市和自然资源等内容;“创新驱动”篇收录了5篇文章,主要包括智慧城市、绿色创新、创新空间和创新能源体系等内容。
本书共有6 大部分,分别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区域协调6篇。每部分结合当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对本篇主题从第三方智库视角进行战略解读与落实策略研究。紧随其后为精选案例,每篇10~20 个不等,从不同的视角筛选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特色的案例,以记述的方式呈现,最后总结案例可借鉴经验,以供各地方、各领域、业界专家学者参阅,启发实践路径,传播先进管理模式,促进交流学习,为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资源。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本书是以十个研究报告为基础形成的,分总论与分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是分论部分主要内容的概括,在分论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增长极的思路与建议,并对“十四五”时期培育新空间动能进行了展望。分论部分分专题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与增长极重构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