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作者2019年后原创的精品散文,包含美食、花草、民俗、人物、游记和生活感悟等几方面内容,是承继《素年锦食》《茉莉花事》和《半荤半素人生》之后第四部以乡愁和寻根为主线的散文集。
《流动的马灯》是志愿军老战士侯炳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他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战争故事。作者从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后,常常思念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于是他74岁开始学习写作,坚持天天写作,一周一篇,很快就创作出了大量反映火热生活的散文佳作。他的作品真情实感,构思精巧,感人肺腑,专家阅读后都拍案叫好,为此,《解放军报》和《军休之友》杂志均为他开辟专栏,他还被《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特聘为专栏作家。本书为作者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退休生活》《军休之友》等报刊作品的精选集。
本书讲述充满历史意蕴的故乡山水: 有巍巍如王者的燕山, 有雄奇的司马台长城, 有云梦仙境里的鬼谷庐, 有曾经漕运繁忙的密云运河……; 后两辑主要收录了故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老家山村的青瓦房, 曾经享誉京城的铁蝈蝈, 作者幼时种莲的经历……在作者笔下, 无论山水虫草, 山村的过往生活所见所感都是诗意的、可爱的和温暖的。
孙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从事IT,受祖辈及中学恩师的影响于2010年重新高考。四年内完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硕士学业,成为一名当代中医医生。本书记录了一名理工男跨界转型成为中医的历程,并结合跨界的知识背景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医的新观点,分三篇:第一篇“重返校园从头越”主要介绍在校园里如何做中医学生、如何读书、如何考试和如何找机会实践;第二篇“实习规培天涯路”记录了在实习医师阶段和作为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师阶段的所见所思;第三篇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最新整理的散文集,一共收录其近年来发表过或未发表的七十余篇散文,以不同主题分为六个版块,每个版块以词牌名的形式附以标题。内容包括旅游记事与邂逅的美食、回忆青春少年时、与儿子孙女的相处趣事、小巷故事、为文人新书做序、时下生活记录等。接地气、平民化的书沈嘉禄已经出版多部,最近的一部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手背上的一撮盐》。而本书,亦是想让更多人更多渠道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他希望与读者一起记住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书中也涉及江浙沪尤其是苏州地区的美食,有游记,有典故
《一个人的淳安地理》生动描述淳安县的文化闪光点和旧韵风情。作者用了几年时间,走遍了淳安县22个乡镇的角角落落,他步履坚定,丈量着一座座山、一条条源、一个个村庄,然后将淳安的一方山水,于文学修辞中重塑。作品不仅细致地纷呈了自然地理的精彩,还挖掘了物象的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意义,呈了淳安县的文化闪光点和旧韵风情。为读者深入了解淳安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这是一本散文作品,全书共分六辑:“家乡往事”、“青春放歌”、“天城情结”、“绿色畅想”、“见证三都”、“履职笔记”。该书收集了作者41篇有代表性的写人记事文章,采其“轻舟”笔名以及清代诗人郑燮“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之意,定名《一叶轻舟总关情》。展现了自己从青年“小周”到退休“老周”的情怀。经历了踌躇满志的大学校园生活以及激情燃烧的共青团岁月,体验了区县主政者干事创业的艰辛以及林业人守护青山的执着,感受了商贸流通发展的甘苦以及人民政协履职的责任。在人生的旅途中,在那些美好的期盼与难忘的记
本书是作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文学报、重庆晚报等报纸和《红岩》、《当代党员》等杂志发表的散文随笔合集,近30万字,其中多篇获得各类文学奖项。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奖,中国报纸副刊奖,重庆文学奖,重庆新闻奖(副刊序列),首届四川散文奖,重庆日报优秀作品奖,重庆晚报优秀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中国经济报刊优秀作品奖,四川省和重庆市副刊作品奖,等等。
上海话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海上风情——上海话朗读》选取的绝大多数是上海作家的一些描写或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散文,内容涵盖上海弄堂生活、海派美食、邻里之间交往、亲情友爱、外出旅游等诸多方面;小部分为其他地方作家的散文,作者从另一侧面看上海文化、看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上海的各种风土人情。作家原作大部分使用通用语写,经由编写者改写成适合沪语诵读的文字后,请人用沪语诵读。《海上风情——上海话诵读》选择
本书是原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的诗歌和文集。作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学习英语和乌尔都语的学者,同时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隽永诗文。作者将诗歌融入到对巴工作中,在巴基斯坦社会各界广泛开展诗歌外交。本书用生动的文笔叙述了中巴两国间外交方面的轶闻趣事,记录了为中巴外交做出历史贡献的相关人物,同时展示了巴基斯坦的深厚而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内容。巴基斯坦人民常向尊贵的客人或远道回归的亲人献上花环,因此书名定为心香花环。本书是作者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珍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