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下一代核心通信技术,具有显著的创新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本书聚焦可见光通信创新实践,分别用基础篇、创意篇、设计篇3个篇章,介绍可见光通信技术基础理论,展现获授权国家专利和不同类型竞赛参赛作品等可见光通信创新实践成果。本书是光通信领域的科普著作,可作为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教材,也可供信息通信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无线紫外光(Ultraviolet,UV)通信是通过大气分子、气溶胶等微粒散射实现非直视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高等优点。本书详细介绍了无线日盲紫外光的散射特性,分析了降雨粒子和烟尘团簇粒子紫外光散射信道特性、无线紫外光信道估计、信道均衡、编码调制技术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紫外光信道估计技术、大气气溶胶对紫外光散射性能影响和紫外光散射信道非线性最优均衡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将紫外光散射机理应用于反演测量雾霾粒子、探测电力线电晕以及协作无人机编队,研究无线
本书首先概述了相对成熟的5G移动通信理论中信道特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B5G和6G时代移动通信系统对无线电波传播特征了解、信道模型、以及新特性的全新需求。而后,本书从极具挑战性的B5G和6G的场景出发,围绕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应用背景、大量传感设备的工业物联网场景、复杂城市中的智能车联网场景、高速移动和超高速动态场景、以及无人机应用中不同于传统应用的特殊环境,展开宽带、多维度信道研究的具体描述。在研究方法创新方面,本书特别推出了多种具有引领特色的参数估计算法,如基于非平面波假设的球面波估计
智能超表面(RIS)是一项跨学科基础性创新技术,它具有可编程的人工电磁表面结构,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易部署的优势,应用场景包括无线网络覆盖扩展、无线系统容量提升、感知定位、高铁车厢内覆盖等,具有广阔的技术发展前景和工程应用前景。近年来,信息超材料技术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基于智能超表面的通信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有望成为未来6G空口的原创性基础技术。本书从信息超材料的特性、多天线通信技术基础、智能超表面中继技术、智能超表面中继的性能仿真评估、初步外场测试验证和分阶段的技术推进等方面对
电磁频谱监测是感知电磁环境的技术手段,是电磁频谱管理(无线电管理)的基础。本书以电磁波传播、信号分析、天线、射频等为基础,以电磁频谱监测接收、无线电测向、无线电定位为技术框架,之后补充特殊业务,并阐述电磁频谱监测组织实施流程,形成了完备的电磁频谱监测知识体系。本书的出版可以为电磁频谱技术与管理(无线电管理)专业各类本科生、研究生对电磁频谱监测业务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条件支撑,也可以为电磁频谱(无线电)监测技术人员、电磁频谱管理人员、电磁频谱(无线电)监测站(队)长等岗位的任职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书针对超短波无线信道的建模与仿真问题,重点阐述了超短波无线信道传播损耗模型、超短波无线信道衰落模型、天线辐射特性的建模方法与适用场景,分别给出了基于成型滤波器法和正弦波叠加法的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仿真。同时,为了使信道模型更符合特定场景,实现模型本地化,给出了一种利用实测数据对特定的传播环境和路径进行建模的方法。最后介绍了通信对抗半实物仿真测试的主要模式、数据处理方式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
本书全面细致地讲解了ROS 操作系统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对无人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进行了剖析,让读者对ROS 和地面无人系统都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主要内容包括ROS 基础实践、地面无人系统开发实践、机器视觉、通信网络、无人系统编队、无人系统的指挥控制1.0 等不可避开的关键性技术内容。同时,本书大量的实战案例均附有实现代码,让读者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本书适合机器人方向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高校及职业院校机器人或自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移动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教学的变革。本书旨在探索如何实现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互补,重构传统教育的生态体系。全书包含移动学习概述、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移动学习模式的设计、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移动学习的应用五章,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分析和研究移动学习的特点,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使得移动学习的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并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实时音视频系统的基础概念、工具、编程方法。 全书分为10章,第1章介绍信息与文字编码的基础知识,以及跨平台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第2、3章介绍视频的采集与渲染技术。第4、5章介绍音频的采集与渲染技术。第6章介绍编解码相关的压缩技术。第7章介绍信令与媒体流的建连过程。第8章介绍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优化技术。第9章介绍实时音视频的应用与可扩展架构。第10章介绍音视频系统核心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每章既有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对理论方法的说明,也有可实践的具体编程方法,章节后还附有相关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