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是GLP(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GLP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关键标准之一。本书以GLP体系下检验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介绍了GLP的背景、术语,检验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人员培训与管理,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等内容,重点列举了检验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为提高我国GLP研究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检验实验室的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期望为国内GLP检验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及与国际接轨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可供临床前评价、医学检验的专业人员,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工业制造正经历着转型升级、迭代发展、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基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需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亟须一大批工程科技高端创新人才,以支撑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下,如何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高端人才,振兴我国先进制造业,实现工程科技的新跨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书以面向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需求为背景,研究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的策略、模式、路径,探究高端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
本书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中西科学历史研究脉络,充分吸收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各擅其胜的研究理念,指出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不应从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概念出发,寻找相应的现象进行简单比较甚至比附,而应将其放到中国古代历史整体背景之中,审视在中国古代规模庞大的王朝国家影响下,科学所呈现的独特概念体系、制度规范、实践操作与历史影响,揭示“王朝科学”的不同发展道路与内在逻辑,叩开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应有门径,勾勒世界科学图景中的别样线索。
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持续的科技革命史。在科学技术加速涌现、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科技创新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国家战略性力量。然而,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人类活动。如何构建研究创新生态,如何领导卓越研究机构,如何培育杰出研究人才,如何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无疑是世界的标杆。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院士和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杰出科学家杰夫里·颐年·曹的力作。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几十年的丰富科研实践和研
本书在梳理科学发展进程的大框架下,更多着眼于理论间的联系。从科学技术及科学思想两个角度,探究科学家和核心的科学理论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动科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科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以展示东方科学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书汇集了清华大学STS研究所40年发展历程中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涉及自然辩证法、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实践哲学、产业哲学和科技伦理六大研究方向,这些论文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价值,也对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有帮助。
本书基于创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研究科技类人才评价指标与体系,分为11个部分,主要介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定义和特质、人才培养的评价事件与理论研究、相关政策及要求、科技人才职业类型及能力特征分析、创新型科技人才基础评价内容及过程探索等,从而总结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要素,分析体系构建过程,进而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运用的难点及应对策略等。从实践角度,给出六个省市的经验总结,为其他省市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本书以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交互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本书是一本全面指导读者掌握MATLAB数据可视化的实用指南。全书精心编排了13章内容,旨在帮助读 者了解和掌握MATLAB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 具体而言:第1章为MATLAB基础;第2章为数据结构;第3章为程序流程控制;第4章为函数;第5章为数 据导入与准备;第6章为科技绘图基础;第7章为单变量图形绘制;第8章为双变量图形绘制;第9章为多变量图 形绘制;第10章为极坐标相关图形绘制;第11章为3D图形绘制;第12章为地理信息可视化;第13章为数据学 术报告、论文和出版。最后还有两个附录:附录
大数据时代科学发展范式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科研组织和活动模式,学科交叉、开放协作的特征更为显著,科研人员跨学科的信息行为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助推器。本书借鉴当前信息行为相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视域、信息路径等为主要理论基础,对跨学科科研中的协同信息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跨学科学术情景下的协同信息行为模型、信息环境特点,以及个人和群体跨学科协同信息行为的表现、特征、内在机理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