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文学鉴赏、文本解读和作家作品,重在诠释“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美学理论与实践。其主体内容构成有四个部分:一是“文学鉴赏要素论”,包括意象与诗境、文境与意蕴、文序与节奏、文色与文法等。二是“文本解读特质论”,包括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解读的反应交流与敞开活动、文本解读中的“视野融合”、主体阅读的心理图式,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不同解读等。三是“作家文品透视论”,包括营创新艺术散文的老一代散文作家、别具个性审美风范的新时期散文作家、拓开学者散文新境域的中青年散文作家等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与文学赏析有关的各种知识,下篇选编经典名家名作进行赏析,注重新颖性、审美性、多样性等特点,突破传统教材的选篇范围限制。本书所选篇目涵盖古今中外,有韵文体、散文体、叙事文学体等,包含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类别,以使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文学经典和母语文化精髓,并进行鉴赏写作训练;注重点的深入和面的拓展,并将此原则贯穿于编写的全过程;先进行“作品赏析”,再列思考练习题,后列拓展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供学习线索,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优秀结项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影视改编和系列片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具体论及四个方面:1. 与IP转化相关的产业规律;2. 对IP进行影视改编的创作规律;3. 系列片在世界观架构方面的普遍规则;4. 系列化的角色以及由角色驱动的类型叙事。本书兼顾学理性和趣味性,既可面向影视专业的学生、研究者、从业者,提供文化研究的思路,也可作为影视爱好者的兴趣读物。
本书从文学的性质和价值两方面入手,以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为什么会有文学,并据此探索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回应“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文学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提供广阔的虚拟空间,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如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及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文学是人创造出来替代性地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变,但是其基本性质和核心价值仍然存在,心理弱者及其多样化的心理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研究文学、人类、自然、阶级、社会、文化之相互关系的批评,是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的重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策略和批评目标是质疑、解构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解决危机的出路是建设生态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其批评内涵包括:对资本主义内部因素诸如技术理性、异化消费、经济理性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制度诸如“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倡导、对生态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希冀和倡导等方面。其文学实践包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生态
本书分三辑,每辑用一篇文章的篇名作标题。第一辑“多练基本功”,谈怎样读书、怎样提高文学修养、怎样打好写作基础等;第二辑“我怎样学习语言”,谈文学的语言问题、语言与风格、文章的修改等;第三辑“我的创作经验”,谈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小说创作等。讲解深入浅出,语言俗白精致,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修养。无论是要应对作文考试的学生,还是以文字谋生的撰稿人,或者只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都能从本书中受益。
你一定有过通宵看书或追剧的经验吧?虽然明知道该让身体和大脑休息了,但就是停不下来,想一口气看完!无论小说、回忆录,还是影视作品,那些令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无法抗拒的故事永远是读者们的最爱。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想要写出真正抓人的好故事,手握吸引人的故事主题、有趣的人物、生动的细节可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创造出环环相扣的情节和令人无法呼吸的节奏!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情节构思完全指南,为你揭示出创作精彩故事的秘密以场景为单位构建蓝图,一幕接一幕推进情节,一步接一步织就捕获读者的故事之网
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成为作家》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1934年,中文版于2011年由我社引进国内,销量超10万册。本书为“90周年纪念版”,配有声书及精美“开始写吧”写作本,内印数十条出自“创意写作书系”的金句,小开本、裸脊锁线,适合随身携带和阅读,像朋友一样给与陪伴与便捷。
鲁枢元长期专注于生态文化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鲁枢元致力于将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引进生态学学科。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认真汲取东、西方先民积淀下的生存智慧,试图让低物质消费的高品位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期许。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生态批评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生态文艺学》初版于2000年,获中国图书奖,可谓中国当代文学生态意识全面觉醒的新起点。作
本书对后经典叙事空间进行了空间化解读,剖析后经典叙事空间形态在横轴和纵轴内的具体呈现,对比分析各种后经典叙事空间形态在概念、表征方式、解读策略、文本效果等方面的交叉与重叠,分歧与偏离,丰富了叙事空间研究方法,使读者较为系统的把握西方后经典叙事空间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当代西方叙事空间研究提供了各种后经典理论视角,呈现了叙事空间研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本书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于为叙事空间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种跨学科比较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理论、空间理论、文学地理学、文学绘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