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指出, 该领域的变革也是启蒙运动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 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从加拿大到加勒比海和印度, 法国军队恰恰是旧时代少数将进步思想融入实践的团体之一。在这里, 系统化的军队纪律、军中“兄弟帮”、军人英雄主义、保护伤员的原则等第一次出现; 在这里, 与制服、武器、战术、训练和医学有关的思想和实践在思想启蒙下不断革新。如何以人道、同情和文明的方式进行战争, 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 也不再局限于陆军、海军, 哲学家、艺术家、医生、数学家和工程师, 这些
本书讲述了大英帝国结束后,一群富有的英国知识分子、政治家、会计师和律师如何将他们的资本转移出国、冻结资产、脱手债务的故事。这造成了全球范围内极度的不平等现象。由于无情的资本家不断获利,而英国在非洲、亚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前殖民地的平民陷入了极度贫困。然而,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造成的伤害如今也反弹回英国自身,这让许多英国人感到困惑:他们自己的主权和繁荣去哪儿了?
去殖民化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流行语,而是过去百年来全球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但英国这场混乱戏剧中的主角居然忘了它的存在。本书揭
1417年,英格兰军队在诺曼底登陆,百年战争的战火重燃,法军节节败退,在接下来充满戏剧性的30年中,英国人逐渐控制了北起诺曼底、南抵卢瓦尔河畔的广阔地区,在法国国土上建立起一个英格兰人的王国,将法国的王冠置于英国人头上,然而,曾经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英军却在短短12个月内分崩离析,1453年时,英格兰人在欧洲大陆仅剩加莱一处落脚点。本书的作者将带领读者重读百年战争最精彩的30年,通过史诗般的战斗、曲折的情节、形形色色的人物,探究让双方局势逆转的原因。这里有力挽狂澜的圣女贞德、第一任和最后一任来自英格
本书从物质、制度、精神和艺术等层面描述了近代早期英国的宫廷文化,探讨了英国宫廷的演变及其地位、宫廷文化与王权和政治的关系、宫廷文化与宫廷贵族的身份认同、英国宫廷文化与各国宫廷文化的横向联系以及与中世纪骑士文化的纵向联系等问题。既为读者提供一顿文化大餐,又能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时期英国宫廷文化的历史意义。
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 该选题为一部介绍欧洲城市纹章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专著, 内容着重讨论了城市纹章在公共艺术品、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中的运用,回顾市政厅发展史,讨论城徽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上的应用实践和表现手法,选择具有公共机构特征的建筑纹章运用进行分析;具体讨论在欧洲绘画艺术史中城市纹章的符号意义,分析城市纹章在现代视觉符号传播中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审美对图形变化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视觉认知程度;城市球队
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 该选题为一部介绍欧洲城市纹章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专著。内容回顾欧洲政治体系与城市纹章图形的关系,探讨城徽和欧洲城市规划的公共性,阐述了城市纹章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重点论述了城市纹章在东西方交通史——“丝绸之路”中的专属性象征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全书约45万字。
本书以亚历山大一世缔造“神圣同盟”的过程为主线,辅以对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的政策描述,解读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分析了亚历山大一世的心态转变历程,以及美国、英国、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诠释了没有具体内容、仅凭兄弟友爱结盟的“神圣同盟”为何会遭到反对,以及美国为何从孤立主义转向门罗主义。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法国从史前与高卢时期、法兰克人国家、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第五共和国,以及法国现当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本书从十字军东征的组织筹备工作入手, 从动员、宣传、征兵、集资和后勤等内容出发, 论述了十字军东征的规划过程, 从前期负责宣传动员的教会人士, 到后来负责征兵集资的贵族阶级, 各方力量都为东征进行了深思熟虑的准备。与以往只关注狂热的宗教动机不同,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蒂尔曼认为十字军东征除了目标不理性之外, 其他各方面都是理性的, 其在招募人员、制定征税、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都包含了理性因素, 是一场比任何战争都更为理性的战争。这种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十字军东征背后的政治、经济动机, 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