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理上对其总结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本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伦理思想和学科建设发展成就为研究对象,在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文献收集与分析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分析研究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伦理学理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在回应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理论视域下全面阐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通过细致辨析恩格斯自然观与恩格斯辩证法两个方面进而揭示自然辩证法的真实内容及其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真正目的及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在展开论述过程中论证逻辑较为严谨,所给出的一些结论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本书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的理论精神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
本书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全文的逐句解读,由新经济学批判句读、价值和生产费用批判句读和资本财产私有制度批判句读三部分构成。全书通过介绍《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作的基本情况,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写作背景、内在逻辑及主要内容、传播状况和研究现状做了基本概述。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基础概念。类是人对自然与自身客观普遍性的概括。人的类本质则是人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对象性本质。人的类本质不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种能够将现实性与抽象性结合起来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对抽象本质论的改造。人既在意识中也在实践中以普遍性为对象,并通过占有对象普遍性的对象化活动实现和确证自身的类本质。在此过程之中,人的类本质与其现实化形成的各种类特性之间存在着抽象与现实、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主体与对象等矛盾,这些人所
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本书力图在历史梳理、文本分析与理论讨论等方面增进对“记者马克思”的认识。本书重点分析了“记者马克思”的三个重要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撰稿人的《莱茵报》时期,作为社会主义舆论家的《新莱茵
在古往今来的各类饮品之中,酒是跟诗的联系最紧密的。从先秦诗人低沉的“我姑酌彼金罍”到汉代诗人高调的“斗酒相娱乐”,从唐诗中豪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到宋词里婉约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酒不断激发着诗人的灵感,催生出不胜枚举的酒诗名作。打开这本小书,希望您能够通过一场芳气袭人的诗词之旅,读懂中国古人的诗酒情怀,体会中华文化的醇厚滋味。
“精神生产”这一概念并非是马克思所创造的,但它之所以能够作为科学理论展现于世人面前,确因马克思将它首次置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而造就的。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价值开展研究,既是一个从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物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返本开新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有效应对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包括我国在内
资本逻辑的发现和批判可谓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为深刻的理论主题之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披露了资本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内在及外在边界,展现了资本内孕的自我灭亡的最终发展趋势,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完成了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完整内涵与最后链条。本书稿是作者人文社会研究专项项目成果,其写作基础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稿立足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资本问题具有根本区别这一基本现实,尝试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论土地国有化》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土地所有制予以整体构想的著作。这一著作在众多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系统梳理和分析该著作的形成背景、写作目的、文本的逻辑结构、揭示的基本原理对于深刻理解该著作以及该著作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确立和改革的指导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书是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论土地国有化》进行全面解读的著作。本著作以《论土地国有化》的研究现状为先导,以《论土地国有化》文本的现实逻辑、核心要义、文本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至今已经150多年。150多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书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全部经济理论,包括分工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主义历史命运,在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各种经济理论的正确性的同时,根据历史事实,正面回应了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