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金融:从大学迈入实践前沿的人生基石》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共建清廉金融教育基地的合作成果之一(双方签有合作备忘录),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依据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将清廉知识教育与金融业清廉建设的正反典型事例相结合而编写的教材,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初期建立从业红线意识,培训大学生敬廉崇洁、诚信守法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牵头开展了清廉金融教育基地的教学师资选拔和师资库建设,作者曹啸教授是其中经选拔的骨干负责老
近年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不断深化。其成效如何?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拒绝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回购现象如何解释?为什么学术界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观点众说纷纭?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最终结果有清楚的了解。 绩效评估致力于提供关于项目和组织绩效的客观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强化管理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完成工作目标并改进整体绩效,以及增强相关主体的责任感。本书聚焦公共责任视角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不仅关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更加重视政府购买公共服
作为监督社工服务项目的外部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估以独立、客观、公正、专业为核心的特质而为社会各界所认可。但第三方评估也难以避免形式化、功利化、片面化等评估偏差问题。第三方评估的制度缺陷使评估偏差问题难以避免,但评估偏差的程度取决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具体行动策略。应当从宏观社会系统和微观法人行动者两个角度,从完善第三方评估的制度体系、规制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行动策略等方面来优化第三方评估机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书系统梳理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国外实践,厘清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相关概念,综合运用需求层次理论、供给需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共创理论与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需求、障碍,深入阐述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法律、技术与人才四大方面的保障。
本书为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策划的项目,由李朋、李靖两位教授共同发起。清末民初的黑龙江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人口移动浪潮之一,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所塑造的文明与文化特质及其作用亦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独特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时空方面它伴随着并促动了中国社会重大转型——农耕时代迈向工业化时代;专制王朝走向共和;中国开始拥抱世界。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同一个主题,用新的方式,新的成果,初步展示了该时代黑龙江流域社会各方面的全息图景,凸显了这里的经济、
数字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部分,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范式的引领下,认识数字社会治理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路向,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书从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战略意义出发,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进而建构符合实际的社会治理范式,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全书分为七章,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和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厘清数字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通过梳理数字治理的理论形态,捋顺数字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本书旨在帮助考生,在正确深入理解公考面试的基础上,掌握科学高效的面试学习方法,奠定扎实的面试理论和实践基础,适应面试考场的高压节奏,快速提高,沉着应考,稳定发挥,决胜面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公考面试全部26种题型深入系统讲解,各题型答题高分原则,各题型答题易踩低分雷区,实用答题高分技巧,历年真题高分答案剖析等。通过从这几个方面讲解,帮助考生实现全方面系统的学习锻炼与提升。本书的主要目标读者人群为参加过公务员笔试之后,准备面试的考生。
为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本书是根据《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的精神,由本领域研究人员联合编写而成。 本书从学术视角客观反映和理性解读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进展和成效。同时,根据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舆情分析,反映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认同和期待,主张把依法反腐进行到底。全书共分四篇,对反腐败行动与方略、反腐败重点事件与重点领域、反腐论道、反腐舆情追踪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重点总结了2020年全年反腐的新情况和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
"本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以《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从“道路论”“统筹论”“发展论”“历史论”“法治论”“保障论”6个方面展开论述,把安全治理放到时代话语中进行阐释,从安全治理角度彰显新时代我国关于国家安全治理的原创性贡献和中国经验。本书作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作品,严格遵循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本书中的理论成果大部分已在“中国理论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家级重要融媒体上发布,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深受好评。"
本书集理论研究、群体特征、成果梳理、典型案例和方法技巧于一体。宏观层面,既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变迁和社会力量的发展,也有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特征与需求,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角色与功能;中观层面,总结梳理全国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三种服务模式,及其各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实践案例;围观层面,立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需求,结合各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服务内容与供给、服务方法与技巧,同时,以一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视角,表达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感悟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