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以“文化中国”为研究对象,在跨学科理论视角下,围绕“讲什么、为何讲、如何讲、怎样做”四大关键问题,沿着“元故事题材—元话语分析一元叙事战略”的路径,选取家庭价值观、春节、汉字、西游记、儒释道等影响广泛的文化故事题材作为样本,从理论、个案、应用三方面,进行中国故事元话语体系的探讨研究,不仅构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理论框架,而且从实践角度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传播方案。
本书包括鲁迅专题研究、何其芳专题研究、现当代旧体诗词专题研究、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港澳台文学研究、学人·著述九部分。
本书深入研究了桥旅艺术在城市记忆和可持续发展等层面中的多重作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综合而深刻的视角,从中读者不仅可以理解桥旅艺术的历史意义,还可以领略到其在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与前景。第一部分以“桥旅艺术”的核心概念为切入点,通过对“桥旅”的释义、研究路线与方法论的剖析,奠定了后续探讨的基础;第二部分将焦点聚焦于“城市记忆之桥都意象”,追溯城市记忆的理论发展历程,探讨了重庆作为桥都的记忆线索与系统要素;第三部分呈现了“桥旅艺术”的当代观察角度,探究了桥梁与当代艺术的交融,以及桥梁与
《非遗研究》(Stud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刊倡导从文化遗产整体的角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着意区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研究,亦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性探索,多学科、多角度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着力于推进我国乃至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事业。每期延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稿件,就相关重要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前沿问
本书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并凝练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的成绩与不足;以档案双元价值论、“5W”传播模式理论、整体互动传播模式理论、“使用与满足”传播效果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经验,从传播机制、传播模式、传播策略和实施保障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设计出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机制基本框架;引入分众传播新模式,从细分受众、传受互动、整合内容、融合媒介、评估效果五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分众传播的创新策略
本书结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供给需求结构性失衡问题,运用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解释失衡问题的实质与根源,在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政策措施,以及其他国家类似的经济问题提供参考。
《文化研究》集刊创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国内文化研究领域唯一连续出版的大型集刊。该刊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主办,陶东风教授、周宪教授轮流担任执行主编,胡疆锋教授、周计武教授担任副主编。该刊从2008年开始连续入选CSSCI来源集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文化研究》主要以专题形式刊发论文,常设的栏目有记忆研究、空间研究、艺术学研究、听觉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等,深度参与推动了相关研究在中国的落地和推进。本辑是《文化研究
本书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展论述:一是媒介化乡村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问题;二是社交媒体如何保护传承、丰富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本书采用跨学科视角,对西部乡村存在的大量看似毫无关联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挖掘,提出乡村媒介参与文化治理的新模式。
2022年,广州聚焦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深入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对外传播等重大工程,以及文艺繁荣、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重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新创作、文化新业态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发展。展望2023年,随着一大批新文化场馆投入运营以及更多优质“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出现,广州城市文化氛围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行业竞争环境的新变化,接触型文旅消费市场将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