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选自张元老师公众号“张元谈历史话教学”中有关《资治通鉴》的文章,共计30篇左右(以及张元老师曾在中华书局学术论文集中的学术论文一篇)。每篇文章都对《资治通鉴》中某些耐人寻味的历史镜头进行了细节解读。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从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联系入手,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双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原则与内容、遵循的规律、机制与途径、价值及新时代发展趋势等主要内容。立足理论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修订版,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本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注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突出切实性、传承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特点。全书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从社会实践的具体需要出发,主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传统人生观、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古代科技、书法服饰、节庆礼仪及饮食文化等内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多种文化形态生
西方典籍对中国的书写、记载,也是中国世界形象逐步展开的过程,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世界文明中孕育和发展的。 本书辑录和论述的就是历史上的西方文献典籍对中国和中华文明的书写和记载。通过这些文献典籍,读者不仅能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所培育的文明有更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还会对中华文明的世界形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本书涵盖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10个主题,包括节日文化、名胜古迹、饮食文化等,特别关注湖湘文化和一师文化。全书注重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做全面的考察,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基本特征有所把握。还为读者如何运用文化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供实例,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其文化自信。帮助读者学会用英语来介绍和研究中国文化,加深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中国文化情怀。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践行路径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升华。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开风气之先的学者,胡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发展。本书汇编了胡适主要史学论文,如《研究国故的方法》《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治学方法》《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可以看到胡适将中国历史置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观点;可以看到胡适在严密考据的前提下,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所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观点成就了他自己,不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来亿万中国人。
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相结合,深刻地阐发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中国通史简编》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国历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收录的是范文澜的重要史学论文和短论,涉及中国历史分期、历史哲学、历史研究等方面,作者高屋建瓴,实事求是,既发挥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富于理论勇气,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现代发展不可绕过的环节,也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我国的考古发现做了系统的梳理,选择其中那些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焦点、热点以及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丰富、完善和改写意义的考古历史事件,从其发现过程、历史内涵、史学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