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在西藏开展的20余年高原生态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内容涵盖青藏高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形态教材,介绍了数理统计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融合。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学绘图、环境数据分布与假设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降维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特别设置了知识拓展、思考题、逸闻趣事等。本书重视实战操作训练,演示了Excel、SPSS、Python及GPT-4的分析过程,对软件操作及界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完整展现了数据分析的思路
本书系统介绍和阐述了最新的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方面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本书共设置15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固体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管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第4~13章介绍了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其中第10章、第11章、第12章分别以污泥、生物质和放射性废物为处理对象,系统介绍了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第14章和15章综合地介绍了固体废物的控制工程及管理。本书综合了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处理处置技术,可作为培养环境类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景观生态与规划》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 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根 据景观生态学科发展及当前 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规划需 求的新形势,组织全国11所 高校的教师编写而成。本书 在详细总结和整理景观生态 学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景观生态规划应用实 践组织教材结构和内容,以 更好地推动景观生态学理论 学习和实践应用。本书包括 绪论、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景观要素与景观结构和格 局、景观格局与生态流和生 态过程、干扰与景观动态等 基础理论,景观
低碳建设是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诊断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理论方法是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本书创新性地基于“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指标矩阵结构,解析了两个视角下的内涵,识别出体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8个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汇、森林碳汇、绿地碳汇及低碳技术)与形成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5个环节(规划、实施、检查、结果与反馈),进而研制了双视角下的诊断指标体系,以引导对低碳城市建设水
本书结合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格局,以西部典型平原城市——成都和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比较两类城市在多中心转型下的城市环境绩效。本书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我国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多中心开发特征,定量揭示了其演化机制和环境绩效。本书每章相互独立又不失整体性,围绕多中心开发及环境绩效这一主题,紧扣多中心开发、环境绩效、生态系统服务等关键词展开。
本书以水处理技术及行业发展研究作为开篇专题报告,对绿色产业的关键技术、产业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竞争格局与前景趋势等进行了针对性剖析,以期有利于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局面,稳步迈向美丽中国的美好新图景。本书共分为八篇:第1篇水处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2篇固废处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3篇双碳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4篇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5篇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6篇绿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7篇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8篇智慧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
本书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做出详细的研究,首先介绍了资源与环境、环境的修复、环境污染和处理,然后分析了环境保护工作系统和环境管理职能及政策,最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做出详解,并提出策略。
本书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北区域环境史研究丛书”之一,丛书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北环境变迁史研究”(项目编号:09AZD050)结项成果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经过打磨修改而成。本书主要利用近百年来丰富的商代考古发掘材料,结合甲骨文资料和古文献记载,对商代中原地区这一中华民族摇篮所在的人类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迁趋势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将此时的生态环境变迁趋势与后世逐渐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恶化作一对比性考察,并对殷商晚期生态环境逐渐变异的现象,做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阐释,作定性和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