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生课程、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配套教材,对当今较为先进的高压物理领域的超硬材料及其工具加工等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线上线下实例进行演练,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共计6章,涉及的内容包括超硬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超高压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超硬材料的平面加工、切割加工、焊接加工、圆弧加工等。
本辞典为一本普及复合材料工程各科专业知识的专著。收词涉及聚合物基、金属基、碳基、陶瓷基、纳米、智能、功能等复合材料的材料与工艺、设计与强度、性能与试验、生产与质控、应用与修补以及模具等方面的词汇。收词兼顾中、英文需要。除词目附英文名称外,还收入了大量英文缩略语。本书是一本具有辞典/手册双重功能,并可汉-英双向查阅的适用工具书。本辞典可作为从事复合材料和胶接专业工人、技术、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研究生,以及海外归国学者的参考书。
本书系统论述了典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贮存过程中的老化性能变化情况,重点阐述了聚碳酸酯、聚砜、有机玻璃等材料的辐射老化行为与寿命评估技术,以及这些材料在温度、湿度、应力等老化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平均分子量、热稳定性、结构尺寸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本书的核心章节,首先针对聚碳酸酯、聚砜、有机玻璃的辐射老化进行了论述;其次,介绍了它们的贮存老化性能;然后,论述了聚碳酸酯螺套部件贮存开裂的原因及机理;最后,介绍了环氧树脂金属粘接件的贮存老化性能。同时,本书对高分子材料老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了展
本教材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相关企业用人需求,以“任务引领,做学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原则,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编写内容紧密联系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生产实际,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特点,体系完整,思路创新,视角独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具体内容有:常规塑料成型的物料介绍及其配制,挤出、注射、吹塑、发泡、压延、模压六种常规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四大合成纤维的纺丝与后加工过程,以及塑料与纤维成型过程主要工艺参数及其选择与制订,影响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控制的
本书的主题是代表性体元(RVE)和单胞(UC),它们是多尺度数值表征复合材料、超材料等现代先进材料必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对该领域作了系统的综述后,着重介绍关于RVE和UC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对称性的识别和利用,建立了一个在逻辑、数学、力学意义上严谨的理论框架,为多尺度分析这样典型的边值问题提供正确的边界条件,以确保RVE和UC的代表性。本书还提供了所建立的理论在若干典型工程领域的应用范例。
本书针对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并重的特点,设计和编著了包含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制备技术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信息敏感材料及器件,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相关课程46个实验项目,同时还编入了以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9个。
《纳米材料合成及特性》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的生长机制、零维纳米材料、一维纳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特殊结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纳米材料合成及特性》先论述纳米材料的合成机制,再分别对不同结构类型的纳米材料合成进行论述,最后再全面论述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特性、应用等。《纳米材料合成及特性》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掺杂半导体材料器件研究、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传统材料研发模式主要基于实验“试错法”,其研发周期长、效率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和新材料数字化研发模式能有效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本书基于计算、数据、AI和实验“四位一体”的新材料集成式智能化研发理念,提出了基于材料基因编码的新材料智能设计范式,从企业级新材料研发和面向科研的材料计算视角,重点围绕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多尺度材料计算模拟、材料数据库、材料数据机器学习、新材料研发制造软件等介绍了新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和设计基本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本书同时也介绍了国产的高通量多尺度
本书主要介绍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金属的结晶与二元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和工程材料的选用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本科生学习工程材料课程的通用教材,也可供报考机械类及相近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根据材料研究的思路,从点(成分)到面(形貌)将材料的分析和表征方法分为化学成分研究、分子结构研究、物相结构研究和微观形貌研究4篇。每篇起始,对每一类表征方法的共性进行分析和介绍,每一章的表征方法着重介绍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实例,以及应用方向,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和科研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际运用。本书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也适用于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应用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