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和探讨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哲学意蕴与建筑应用的有关问题。本书梳理了吉布森的生态知觉理论的内容、意义与方法论内涵,评价了知觉的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历史,从哲学视角探讨了感知与实践(行动)的基本关系,阐述了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建筑应用问题,这些探讨对于科学技术哲学和生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认知心理学和创造力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建筑设计实践也有启发意义。
本书分甲、乙、丙、丁四篇,共十六章,内容包括:永恒在何处、抹去瞬间、时间的突围、真性的“秀”出、时序的错置、桃花源时间等。
本书集中讨论社会化的艺术活动的理论专著。与作者已出版的《艺术符号学》一书主要讨论纯艺术不同,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无目的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无目的性,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不可言传。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无目的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格化的世界。风格与图像的权力主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迷恋外表、醉心符号、追随时尚、精心雕琢生活方式……它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又不局限于其中任何方面;它无形而重要,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本书试图借助那些经历了几个世纪演化发展的文化与社会模式,从现代的视角去理解人们对风格问题的关注与痴迷,剖析风格和图像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
很多初级设计师和有志成为设计师的人觉得自己还没入门,不懂设计,没什么品位,没有自信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不想失败! 这本书教你正确的做法! 本书至今为止在全国的宣传研讨会上登场,在学员问卷调查中写下“想马上实践”“具体例子很容易理解”和“改变了一直以来对设计和宣传的理解”等感想,每次都获得90% 以上的满意度。与设计创意集中在一起的书和网站不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是重点。了解了这些,即使没有感觉也应该能得出好的结果! 你以前不知道的,简单却有效的,不失败的设计想法,通过这本书来学习制作
《设计构成》内容分为设计构成概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构成的应用五部分。书中阐述了设计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代表性的设计大师、设计流派、设计作品,对设计构成理论进行了分析说明,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构成中的表现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设计构成》内容全面,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阐述的内容深度、广度适宜,有利于学生理解。 《设计构成》可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行业爱好者的自学辅导书。
《密码》集合了日本著名设计师松田行正关于设计的诸多思考与实践。本书分为两册,分别是《文本》和《图本》。《文本》采用竖排的方式,收录《高空俯瞰》《形变》《白与素》《中心与边缘》等14篇文章。《图本》采用横排的版面,内容以信息图为主,主题多样,涉及杜尚、米罗、蒙德里安、色彩、图案、汉字、符号等诸多领域,将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实例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这既是一本会给读者带来灵感与方法的设计之书,也是一本带来愉悦与乐趣的知识之书。
本书作者考察了各个领域的视觉化革命,他们探索并讨论了多学科范围内的新的关键术语,从数据库经济到超媒体的戏剧,从神经科学的可视化到生物艺术中的图像。他们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思考图像的力量,追求视觉现象的新定义,并且检验了用于图像研究和视觉分析的新工具。
本书以现象学方法解读现代艺术的风格,探讨表现主义、塞尚、立方主义、杜尚式观念艺术,以及抽象艺术的风格问题。本书研究方法的出新之处,在于化用德勒兹对现代艺术的论述,从细节上描述艺术作品特殊的视觉特征和倾向性,作者称此法为“后分析的现象学”。本书由此切入,发挥了尼采、梅洛-庞蒂以及20世纪其他重要思想家对康德哲学的借鉴,并在此前提下重新阐释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