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幻电影的创意定格于繁星般的影片之中,凝视它们组成的璀璨星座,不仅可以追踪中华民族有关科技兴邦的期盼,而且可以把握当下国产电影的增长点与新动能,同时还可以展望人类的未来。本书将中国科幻电影近百年的创作成果置于作者独创的理论框架加以考察,从九个维度阐述其创作要旨,使我国古典文论相关范畴(如天下观、命运想象、三十六计等)、当下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如生态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技价值观等)、西方文论的新视野(如人类世、超自我、超身份、超他者等)等结合成有机整体,回答振
基于互联网对影视产业生态的发展和影响,本书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影视发展历史,尝试探讨互联网在技术、媒介、商业、审美和文化等不同维度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形塑和影响作用。 第一章介绍了美国电影产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开启大制片厂制度下的垂直垄断经营、海斯法典、派拉蒙法案和新世纪美国互联网影视如何展开新的世界霸权。亚洲影视部分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动漫立国、韩国影视文化在亚洲的传播和印度影视工业体系的特点。最后介绍了中国电影的起步到市场化改革时期的电影制度和发展。第二章阐述“互联网+影视”产业
好莱坞非洲大片长期垄断着国人对非洲这片遥远大陆的想象,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电影人频繁走进非洲,打造了《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国产大片,非洲由此成为中国观众新的视觉生长点。而在非洲,一批电影人逐渐从欧美文化霸权突围,创作了一批描写本土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电影作品。《影像突围:非洲电影之光》是国内首部聚焦非洲影像文化的专著,通过中国之非洲、非洲之非洲、非洲与世界三个维度探索电影艺术在当代非洲文化发展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为读者呈现一个过去鲜少了解的非洲光影世界。
本书深入历史的褶皱和缝隙,以问题为导向,回到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原境和文化文本中,考辨“影戏”“电影”等概念的语境内涵及语义演变,探查从“影戏”到“电影”这一语汇变迁的具体历史过程,发掘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完成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的溯源工作,辨识和凸显其鲜明的原创性和中国性,从而正本清源,廓清“影戏论”不过是一种子虚乌有的学术想象和理论误认而已。
本书主要梳理近几年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中国动漫品牌的发展及特点, 对中国动漫文化进行根源上的剖析。在此基础上, 分析影响动漫文化品牌的各种内外因素, 构建动漫文化品牌形象塑造、维护、推广的特色模式和策略。动漫产业既有文化特质, 又有着商品特质, 两者之间相互挤压又相互平衡。从文化特质入手, 着重研究动漫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 并从文化属性向商业属性贴近。从商品特质入手, 主要针对动漫品牌的定位、策略、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 并积极向文化属性靠拢。最后, 针对安徽省的动漫文化发展进
本书是一部研究电影审美取向的专著, 书稿选取了各地电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电影中的结构呈现, 以及电影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尤其是分析比较了不同地域电影中迥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并分析了这种趣味之后历史原因。由此, 作者利用电影的三幕结构进行解读, 从电影延伸到电影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元素, 挖掘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对电影审美趣味的影响, 并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电影中蕴含着的审美韵味。
本书精选60篇作者近年来发表于《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及公众号“北北看剧”上的影视评论,从影视作品看百态人生。 影视作品的选择融合了中外经典及流行作品,如国内的电影《芳华》《流浪地球》《爱情神话》、电视剧《小欢喜》《小舍得》《我的前半生》等;国外的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寻梦环游记》、电视剧《王冠》《时间管理局》《迷雾》等。 影视评论主要聚焦三大主题:情感、母职与个人成长。作者旨在以影视文化拓宽读者的国际视野,同时提供观察社会生活的多棱镜,实现“轻”学术的大众传播。拟在每篇文章后
“流衍宇宙”首先是指科幻创意通过工业化制造出强大的意义链,让人们因此开阔眼界,甚至相信真的存在各种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另类世界;其次是指科幻创意引领工业化本身,让人们通过所能运用的各种**技术营造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最后是指科幻创意通过引领想象力消费提高公民的创新素质,并且丰富了美学理论。
本书建构以“文化自觉”为基本理念的传播体系,将传统文化置身于“民族化”与“全球化”的语境当中,重新审视当代陕西影视文化发展的历史新坐标,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为促使陕西影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持。
一直以来,中国有声电影初期的电影声音创作都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有限的研究成果,也多是对电影在单纯的历史学语境和政治、 意识形态语境下的解读。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声音本身相对抽象的特性使绝大部分没有实际创作经验的研究者难于深入到声音内部的核心内容去考察, 总结律, 而另一方面,长期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研究习惯使得视觉与听觉, 声音与画面经常性地处于两个被割裂的维度中去讨论, 所以,在很多电影声音创作的分析研究中,得出的成果大部分是一些孤立的个案和静态的解释,很难得出准确的,可重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