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权威史料进行了新的挖掘和解读,将管仲的命运与决择置放在那个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再现那些国与国、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博弈,带领读者去回顾管仲力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传奇人生。”
本书从老子的宇宙观、老子的天下观、老子的社会观、老子的道德观、老子的辩证观、老子的运动观、老子的为政观、老子的教化观、老子的战争观等维度深入剖析了老子的世界,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读本,同时也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个实践上的探索。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孔颖达等二十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唐代以前易学疏解的全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六年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
本书以伏羲八卦为基础,以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分别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泽、风,并进一步将八卦两两组合,衍生出六十四卦,揭示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内在规律,并升华为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经济、文化、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包罗万象,奥妙无穷。
本书是对通行本《周易》经、传的逐字逐句解读,突出“全”和“精”。《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体大繁复,本书不仅每卦必讲,每爻必讲,《易传》“十翼”全讲,而且言必有据,从传统象数之学入手,汲取扬弃古哲时贤的文本和考古成果,可谓广征群言,又融贯己意。更进一步,作者并不流于对《周易》哲学意涵的挖掘,而是以更高的视角,认为《周易》不止是哲学,更是包括哲学在内的文化集成。作者受过严格的文化人类学训练,以本经品读《易传》,全面展示《周易》作为中华文化之源的精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每年一辑,主要收录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为第十六辑。本辑收录论文19篇,涉及经学研究、版本校勘、古籍整理经验总结等内容,以四书、《孟子》《礼记》等经典文献为考察对象,阐发经学新论;以《毛诗九榖考》、《五经正义》定本、《佚礼扶微》、《经义杂记》、《大唐新语》等版本问题为考证对象,或比对文献资料异同,或理校分析内容是非,或比较版本形态差异,或梳理版本源流,从不同视角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版本鉴别、考证方法;选取《儒藏》“精华编”
本书内容包括《论语》原文以及注释、译文、评析。其原文择取了最有校勘价值的诸个善本,其注释主要参考《十三经注疏》中的何晏、邢昺《论语注疏》、皇侃《论语义疏》、朱熹《四书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经典校注本,出以简明通俗的注释和今译,逐章加以评析,以利读者深刻地领会原文的内涵,把握其要领,明了其不足,借鉴其中具有普遍意义与实用价值的人类智慧结晶。作者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解析与研讨,使读者能更为深入而正确地理解《论语》的真谛。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与探讨孔子的思想史著作。采用文化权力等新的批评话语,结合商周神政权力的影响,对传统文献和考古新证作出全新释读,认为随着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的认识,人文意识逐步觉醒,构成了中华文明“文明与神明交织与渗透”的景观,最后文明占了上风,而神明也具有了人文色彩,而孔子主张的是“神本主义”,强调对神的尊崇的重要性。
本书是对《论语》的通俗讲解,不是单纯的注解和翻译。作者用一贯的朴实、接地气的语言,将《论语》里的道理讲明白,说透彻,善用类比和大量的例子,可读性强。作者旁征博引,将一两句或几句的内容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生活实际角度详细讲解,让读者一读就懂,并能把智慧运用到实际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