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归纳的方法抽象研究主题,采取逻辑演绎的方法推理论证,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笔者首先通过梳理和归纳学术界有关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演化过程与文献研究脉络,构建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全景式理论视图,在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后我们从制度背景、政治基础、运行机理和传导机制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规模分布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其次,我们从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发展
本书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作为研究视角,系统分析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的动力机制、响应内容、评价机制和功能短板,并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与提升的“5+1”路径(即 5大城市功能提升和内陆节点城市合作机制),以及在制度型开放、枢纽经济、国际合作、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人才体系、协调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值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本书的出版对新时期我国内陆地区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本书由总报告、县域经济发展篇、产业新城发展篇和案例篇四部分构成,以“产业新城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客观评估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趋势与制约因素,全面总结了产业新城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深入探讨了产业新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并从多个视角提出了通过产业新城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本书对于推进产业新城建设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以文献梳理、理论推演、模型推导等方法为工具,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政企交互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构建政企交互关系影响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探讨国有经济比重、政企交互关系影响中国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利用中国19982014年间具有代表性的10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竞争、分工和协作三个视角出发,实证检验政企交互关系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本书的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入分工协作时代,构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
本书对典型房地产企业产品创新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服务于房地产及其相关专业的辅助用书,聚焦于企业的产品创新,收录了国贸、金茂、万达、远洋、融创、中交、易居克而瑞7家主流企业的案例,根据案例的特点分为新居住、新空间和新领域三个板块,案例展示了完整的产品逻辑和产品细节,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入讨论,可以全方位理解相关企业产品创新的路线图。
本书通过流程、步骤、表单、制度、方案、规程、报告、细则、预案、办法等将物业管理工作逐一细化,涵盖了物业市场开发管理、物业运维服务管理、物业环境管理、公共秩序与安全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物业公共关系管理、物业资产管理、供应商管理、物业质量与风险管理、物业行政与综合管理等内容。
本书对城市的内涵、功能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概述,在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城市产业经济、城市区域经济、城市环境经济等展开研究,详细介绍了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及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等内容。以珠海、深圳等城市为例,具体阐述了城市经济与市场互动的实践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人们从多层面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开始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由此形成了大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分工视角下大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研究”(编号:18CGL046)成果。按照“城市群理论缘起—城市群协同发展—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逻辑思路,首先,从辨析城市群基本理论概念开始,全面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形态演变及定量测度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实现机制进行详细地论述和深刻的阐释。其次,立足产业分工视角,研究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在综述产业分工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文献基础上,建构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构建计量模型进
2010 年以来,中国乡村人口持续减少、村庄聚落空心化和乡村功能退化呈全国蔓延态势,而随着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当地县城和重点镇的集聚,村镇建设当中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阶段性的资源环境问题,如村镇水土资源的低效利用、村镇社区设施的供给不足、东中西部村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在厘清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现阶段中国村镇建设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深入解析,探讨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模式,提出承载力提升的路径,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