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智慧图书馆方向的书籍,主要内容涉及智慧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创新服务,本书从智慧图书馆概述介绍入手,针对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与功能、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对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智慧化信息服务模式做了一定的介绍;还剖析了图书馆智慧化个性推荐服务模式、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的创新等内容。
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情报机构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每个图书情报机构和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保障”重要成果,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为基本着力点,系统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在加强自身能力体系建设以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本书在对图书馆学发展史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方法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内容体系,包括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理论、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将图书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机融合,并丰富了图书馆学要素体系。
本书主要阐释了图书馆的发展演进、类型与构成要素、社会功能及属性等基础知识,通过解读图书馆建设中的人本思想,围绕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和主题图书馆探究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多元化,进而思考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接着着重探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理论及其模式、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拓展的相关内容,最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等新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中的应用。
本书作者认为:宋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南宋达到的,这在南宋藏书上有充分的反映,确切的印证。在官方藏书方面,南宋王朝继续实施重文政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了集图书收藏与整理研究的国家图书馆。而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遭受北宋末南宋初战火后,也较快地得到恢复发展,特别是书院藏书正式形成了系统。而南宋藏书家人数,图书收藏数量均超过北宋,并将收藏范围扩大到书画金石,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南藏书家们还进一步深化藏书内涵:藏书、读书、编书、刻书、校书、整理研究
《西书东藏: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记述中国现代37位著名学者、作家、文化人曾经读过、收藏过的西文书,这些书后来都成为作者的收藏。在中国,对古籍的研究、书写自来多矣,而对近代以来境内流传的外文书的研究专著,这是第一部。作者选取的人物均是在1912年至1949年这一时段中有过重要经历的知识分子。打捞、整理一个人散佚久矣的藏书,等于揭开了笼罩其精神世界的幕布的一角。再循着藏书线索一步步稽考追索,钩沉佚文,得窥其心曲。在炮火战乱、赀财俗务、爱恨嗔痴之外,尚有一小片安静,可在书里觅得。翻开书页
本书获得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SJYB1948)资助。旨在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出发,探寻我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体现在,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便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角度测度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结合前面的研
本书介绍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旨在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方法,依靠维持良好的保存环境和内务管理营造一个不利于有害生物生存繁衍的环境,从而起到保护藏品的效果。与传统的化学方法防虫防霉相比,IPM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轻微,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案,有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和出色的防治效果。化学方法向IPM的转变,显示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日益深入,文献(文物)保护从被动的“抢救”“修复”转化到更为主动的预防性保护。 上海图书馆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文献保护工作,
本书从2012年至2022年全国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精选出29篇文章,分为四编:第一编“方略与发展”,选录6篇文章;第二编“理论与探讨”选录7篇文章;第三编“路径与方法”,选录11篇文章;第四编“儿童及家庭阅读”,选录5篇文章。
《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发展报告(2023)》基于数据开放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立足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政策要求与地方实践,借鉴国际数据开放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可操作的地方公共数据开放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准备度、平台层、数据层和利用层四个维度及下设多个指标,从而对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能力、现状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皮书共分为五篇,围绕我国公共数据开放进行现状评估、实践分享与前沿探讨。在现状评估方面,本皮书将主推两个层面的总报告《中国公共数据开放省域报告》和《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