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以新时代大学生使命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作为研究基点,分为七个章节。首先进行基础研究,对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涵本质、学理支撑、现实境遇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其次开展实证分析,在911人参与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后,正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交流有16000余人参与;再次进行理论建构,将调研结果贯穿于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策略等系统构建中,力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相对完善的使命教育体系。
本书以生活·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湖北经济学院素质班20年的探索案例为依据,针对大学生普遍出现的迷茫、倦怠等问题和困惑,以讲述故事、分析问题、真实再现的方式,呈现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而追问、剖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智,提升成长所需的通用能力,完成由被动成长向自主成才转变。素质教育从生活入手、在实践中用力,让学生在思想淬炼和课堂学习的互动中,在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中,在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的约束中
以网络文化为镜,去透视新时代大学生,去深度感受和体验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细节和心理动态,去真实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与生活方式背后的意义,去指引和实现美好精神生活。本书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一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的样态、谱系、结构、层序有哪些特征,呈现哪些新现象、新规律和新特点?二是网络文化中蕴涵着怎样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之间如何进行碰撞、竞斗、分化和融合,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成为可能?三是在网络文化主导的生存境遇中,我们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是鼓励、支持抑
本书强调大学生要开展有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秉持“从实求知”的原则,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按照田野实践要求进行田野实践活动选题、田野实践方案设计、田野实践行前准备、田野实践资料收集、田野实践资料整理分析、田野实践报告撰写、田野实践活动推介等,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形塑社会担当理念和人文关怀素养,达致实践育人的目标。
本书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非均衡理论、多重制度逻辑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培养为主线展开调研分析,围绕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产业界需求之间的契合与偏差这一核心问题,探寻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调适策略。基于研究,从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需求的调适策略。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与调控作用,构建产教融合体系,适时调整培养要求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市场层面:实现融通与对接作用,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工作格局与工作
学位制度改革与学位立法对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基本权利、规范学位管理和授予工作、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书系统梳理了学位制度的变迁与改革,对学位制度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制度实践进行分析,围绕学位形态、学位体系、学位管理体制、学位授权审核与学位授予等学位立法中的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基本制度与特色亮点。此外,本书还汇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专家建议稿)》起草项目的系列成果,供学界同仁参考。
近十年来,大学“院办校”的改革动议与制度实践不断强化。本书将立论基础交汇于软法之治,重在剖析大学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的校内法运行轨迹、校院两级治理样态和秩序生态,探讨“软法—利导”的法治理模式在大学的作用功效、压力挑战与逻辑依归。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创新创业、众创空间热潮的出现,反映知识资本向创业活动演变的学术创业成为高校必然的第三使命,在实现高校组织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虽然高校成为学术创业的关键载体,但促进高校学术创业困难重重。本书剖析了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学术创业路径、协同创新机理以及影响效应,以期为促进高校学术创业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本书共七章。第1章是绪论;第2章是相关理论概述;第3章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机理研究;第4章是创新创业教学课前准备及案例选择;第5章是双创课堂教学过程深描与解释;第6章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现状与特色、对策与建议;第7章是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本书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出发,对高校财务管理实践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共九章,分别介绍了高校财务管理概述、高校财务目标与决策、高校财务预算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高校财务与社会责任、高校财务治理与监督、高校财务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高校财务改革与创新九部分内容。本书对新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创新做了系统阐述,对新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实践探索及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