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解析、阐释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为对象的专著,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面性与丰富性。内容涉及当下国内部分重要的作家、诗人及其作品。采取文化批评的方法,从文化与文学审美关联的视角关注新世纪文学的新变化。作者采取不偏不倚、积极鼓励的态度,正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批评心态,在文本细部和宏观视阈穿行,具有特别清晰的选择点和明确的方向性。全书个性鲜明,视野开阔,诗性与学理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平静的学术美丽。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是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古今转变的过渡阶段,它所要阐释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个维度的变化;现代文学承接近代文学,更多地着眼于文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类文体形式的演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期,由传统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过渡阶段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变革,以及传统文体在现代新质的楔入下所表现出的异于传统而又向现代演变的轨迹与逻辑,即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进程。本书从文白转型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现代中国文学语言选择的主题变奏、代表学者的文学语
本书将袁昌英、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谢冰莹、胡兰畦、陈敬容、郑敏和沉樱等作家纳入研究视野,既从新的视角和层面重新阅读、研究和审视冰心和庐隐等热点作家的作品。文学接受史和文学交流史“因性而别”。本书揭开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书写与德语文学资源的关系图谱,论证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差异,为拓展中国20世纪的女性书写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本书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革命
本书是关于“丁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的学术研究论文集,其分为五个议题:1.有关丁玲的理论研究,2.丁玲文学作品研究,3.文献资料研究,4.丁玲与女性创作研究,5.相关研究。本论文集收录了丁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为与会学者和后学们的精心之作,在研究文献、研究论题、研究论证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突破,集中体现了丁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以回顾其创作历程,弘扬其文学精神,深化其相关学术研究。
新文学自发端起,就长久裹挟在新与旧、城与乡、现代与传统、抒情与史诗、文学与政治等一系列具有辩证性的历史构造当中,也在现当代中国纷纭的话语实践和形式的自反与重造中,呈现为开阔而复杂的光谱。本著的核心议题正在于将这些“构造”重新语境化与问题化,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辨析与探询贯穿新文学的诸多具体构造如何内在于现代性命题本身,又如何构成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结构,并尤其关注新文学家及其后来者如何在话语、观念与形式的“重造”中,重新为新文学开辟出自我批判的位置,激活新的历史能量。本著将在历史化的视野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教材和参考书,初版于2002年,2013年修订出了第二版,累计印刷四十余次,销量达50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发行量算是很大的。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在用,使用范围很广。 本次修订出版第三版,保持了原第二版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有选择地补充融入了学界和编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书试图通过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将“文学现象”的考察“带”起来,引领读者进入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考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以“问题意识”来选择文学专题,进入细部研究,对课题中某些方面做重点分析,引发对
本书围绕共产党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写作中的“爱情”主题,从爱情与革命、爱情与劳动、爱情与身体、爱情与审美四个大的方面展开论述,对这一占据现当代中国文学重要构成的话语进行了探析,文本结合众多延安时期重要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政策文件及史料记载,以点带面,夹叙夹议,展现文学书写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轰轰烈烈和现代中国从革命战争年代步入和平建设年代这一过程中的文化、精神面向。
新时期40年,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充满活力的探索和发展,各种思想的激荡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也曾引发产生较大影响的“百家争鸣”。此著将文学争鸣与探索中的经验与问题作为重审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口,探究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叙述所忽略或边缘化的文学现象中选取“人物形象嬗变”“女性文学反思”“儿童文学本位”“纪实文学辨析”等为对象,对其中交集、碰撞、融汇的审美意识和文学观念进行价值判断和再批评。此著注重将新时期40年中个别的、阶段的、侧面的文学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70年发
本书以创作经验横跨新文学历史的“现代”阶段与“当代”阶段的著名作家姚雪垠为研究对象,通过考辨姚雪垠在人生的四个不同时段中是如何与所处时段的主要思想潮流,尤其是与“革命”这一对其影响至深,且被视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的各种互动,揭示姚雪垠及以他为代表的“五四”后第二代左翼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的生成、演变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