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黑龙江文学发展现状的年度报告。报告分门别类地对全省文学创作、重大文学现象、热点问题、文学平台、地市特色文情进行了全面梳理、概括、评价、预测。对黑龙江文学馆、萧红故居纪念馆面向大众服务社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热潮,对黑龙江文学创作活动进行总结概括。突出年度文学基本风貌、客观走向及其发展演进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本书围绕黑龙江文学发展新动态、新特点展开分析评述。突出原创性、时效性、权威性、前沿性等特点,以体现丰富的信息量、显著的前瞻性和独特的地域风格为报告宗旨。 本书对智助黑龙江文
本书聚焦共和国作家王蒙七十年以来的文学实践与社会生活,以其文学作品作为各时期的时间节点,从文学进入到作家思想,考察其文学世界的生成路径;以其社会生活作为各时期进入作家文学实践的通道,在文学世界之余,深入了解作为“人”的王蒙的全貌。主要观点如下: 1、王蒙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价值。王蒙是近七十余年中国社会政治风云的见证者,也是新中国文学的参与者,更是新中国机体的一个分子。其文学创作和文化实践深度建构了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想。 2、王蒙文学的现代性。王蒙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意识
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本书将中国城镇化以来(以1978年的农村改革为开端)有关农民形象的文学叙述及相关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究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如何对农民形象展开想象,讨论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本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作品中围绕农民而展开的人物设计、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与生成文本相关的历史语境、思想文化、意义结构等同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六类农民形象及其相关叙述的分析,本书试图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叙事逻辑,在这一叙事逻辑中,可以清晰地窥见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原本自足的农民如何陷入迷茫和边缘的境地,
中国文学研究有着十分丰厚的学术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但这也意味着取得大的突破越来越困难。如何走出文学研究的瓶颈状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研究持续深入的进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所收文章无论是研究古代作家还是研究现当代作品,都是着眼于这一问题展开。本书所收文章涉及诗文、小说等文体,视野开阔,论证扎实,观点新颖,代表着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为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王蒙的演讲纵横古今中外,知识含量丰富,案例故事众多,思想深邃,妙趣横生。内容涉及如何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特性、如何进行文艺创作,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书通俗生动,值得一读!
王蒙是一个怎样的作家?除了他的作品,读者还可以从《我眼中的王蒙》来了解这位人民艺术家。《我眼中的王蒙》收录了三十余篇他人对王蒙的评述文章,这里既有刘心武、舒婷、贾平凹这样的知名作家同行;也有王山、单三娅等王蒙的家人,还有王蒙在新疆结交的少数民族友人、王蒙作品的编辑、在海洋大学授业的学生,等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这些人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多面、更立体、更丰富的作家王蒙,为走进王蒙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他出身贫寒,却登上艺术的荣誉殿堂;他是文学大师,却不忘对穷人的关照。今天为什么读老舍?为的便是在充满同情的叙事中欣赏他那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是《小麻雀》开启了中国孩子的童蒙年代,是《我的母亲》让中国的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本书围绕老舍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讲述老舍的创作与人生故事。老舍是北京的,是中国的,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全面的老舍。
说起沈从文,免不了提到他的《边城》,提到翠翠、茶峒、湘西、凤凰……他的作品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视角筑起湘西山隅水乡“人性美”的世界,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今天我们读沈从文,不但要读他的作品,还要读他的人生,读他充满人性美的边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