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在研读《史记》的基础上,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史记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强可读
《史记》研究·传记。这本书和对史记的篇章讲解、赏析不同,可以说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作者的兴趣是考察司马迁是怎样成为司马迁的,以及他写出的这部“六经之后惟此作也”的《史记》在历史上得到怎样的定位、认识和传播。作者写司马迁的家世、学习和漫游时代、仕宦之路、交友与忧愤,犹如写一部成长小说,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考察司马迁的处境与应对,看看他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这个定位的视野拉得很广,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学,征引广泛。
在现代史学发展过程中,陈寅恪以个人独特的方法拓展了史学研究的疆域。特点有三:一、以象征性证据,包括典故、文本写作机制和不言自明的行为方式,推论和还原历史现场;二、强调“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对各种情境时种种可能的做法以及表达的意向,“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三、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真切感受,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赋予现实情感,“在史中求史识”。本书收入陈寅恪专著以外的主要史学论文和短文,可以领略陈寅恪瑰丽的历史想象力,一窥陈寅恪历史研究的“
本书分章节详细介绍了2021年全国考古界的主要工作成果。第一篇考古学研究以时间顺序介绍了2019年度各个朝代考古遗迹的发掘及研究情况。第二篇分省介绍了该年度考古发掘情况。第三篇介绍了我国考古工作者赴海外进行合作考古的情况。第四篇介绍了该年度考古学界的学术会议情况。第五篇是该年度考古学专业教学情况。第六篇介绍了当年逝世的两位考古学家的生平。第七篇介绍了该年度出版的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全书结构完整,体例清晰,内容详实。
本书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作者们从各自熟悉、擅长的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并整理了相关古籍和文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见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学术著作。本辑内容包括对江南地区的进一步挖掘,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论述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也有史料辑存和书评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尧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孔子论次《诗》《书》《尚书》独载尧以来,彰显尧文化突出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继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成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展开,尧文化研究更加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谱写新时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篇章。2021年7月,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先秦史学会与江苏金湖县人民政府、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合作,联合举办中国·金湖首届尧文化高峰论坛,主要成果包括部分已发表的相关成果,一并收入编辑本文集中,充分反映了新时
本书共分十一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和”字的起源开始,按照“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典型历史事件进行论述,揭示出“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且指出“和”在当下社会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栎树下的祭祀与欢乐;孔孟儒家的德性之乐;老庄道家的自然之乐;汉代的乐观人生态度;魏晋时代“乐”的演变;唐人的乐观豁达;宋代理学之乐的转型;晚明彰显自我之乐;清代对快乐的认识。
本书共分十一章,从“道”的早期含义、《老子》之道、《庄子》之道、黄老学与老子之祀、道教的产生、道教与科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的道思想,帮助读者理解“道”的深刻内涵和传统文化意义。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钩沉阴阳观念的起源,钩稽前诸子时代阴阳思想的变迁,论述春秋诸子时代阴阳学说的形成,论说战国诸子时代阴阳学说的发展,缕述中古经学时代阴阳学说的继续发展,分述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道教),总论阴阳学说的四大总体走向以及阴阳学说与中国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