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古艺》是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冯骥才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同期出版的还有一本《域外古城》。两本书都是从全球性视角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现了作者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世界性问题的思考。《域外古艺》收录与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与传统技艺及传统技艺保护者相关的游记三十二篇,多角度展现了世界各国的传统技艺、传统民俗及传统技艺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困惑。
《我爱问连岳8》收录连岳2020秋到2021年春的82个精华案例,根据主题分栏目,方便检索,逐一解决中青年人常见的困惑,如:编制迷信怎么破?什么样的人不缺工作?遇人不淑如何自救?谈钱还是谈感情?孩子、房子,家务与财务,亲情与爱情,剪不断、理不清。亲密关系危机、心理危机、健康危机……人生必经的坎,几人能如履平地?每天睡前读一篇,用好观念,扫清胸中迷雾;用好思路,开辟清净天地。
书稿是一部纪实散文,共收入100余篇的随笔、杂文等。作者通过对自己多年来生活经历的记述,表达了自己关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所思所感。内容丰富,文风质朴,叙事抒情与生活紧密相连,情感真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是一部可读性强的散文作品。
本书是一部关于东北民间工匠的人物散文集。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黑土地上的劳动人民,整理总结不同行当的业态生活,通过50篇优美散文以流畅优美的文字为我们生动呈现了往昔甚至直到今天仍存在着的50种民间匠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这些曾经活跃在民间的手艺人包括秤匠、伞匠、成衣匠、画匠、塾师匠等,他们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既方便了普通人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承载着普通劳动者和中华传统手工业的独特智慧。过去的工匠艺人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于新时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共收入13篇长篇散文。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往事的回忆、对自己旅游途中见闻的记述,来表达对一些细微小事的所思所想。作者视角着眼于小事件、小人物、小情怀,通过对“小”的观察与思考,由小及大,进而阐述自己对于生命、对于情感关系、对于历史发展的见解和观点。
这是一部晚明南方士人的风雅生活史。全书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通过大量趣味横生的史料和笔记小说,上下勾连、左右牵扯了三十余位命运各异的晚明奇人,他们寄精神于器物,融风雅于日常,从一幅画、一方墨、一盏茶、一炉香中获得生命的滋养,展现了中国古人极致的审美情趣和生命追求。书中所写的虽是古代的人和事,却能抚慰当下人们的迷茫和焦虑,丰富和安定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把生活过得自由、浪漫。
本书分“乡愁芷溪”“行吟山水”“世象管见”“尘俗情缘”四部分。“乡愁芷溪”着重描述作者生于斯养于斯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闽西连城芷溪村的民情风俗,如文章《故乡的年味》《客家美食故园情》,融注了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行吟山水”是浓浓乡愁的延续,如文章《梦圆水乡山塘》《温坊风雷的回声》。“世象管见”“尘缘情深”是作者通过十年高中教育经验,融浓浓乡愁于教育中。
作家谭功才的一部散文集,以自己的亲历和人生轨迹为蓝本,以非虚构叙事风格记录我从故乡恩施出发,在北京和广东的打拼,将个体单元的体验和视角融入时代的洪流,在巴蜀文化和香山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反思,挖掘梳理藏在血液中的乡村文脉和哲学,为移民文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真实的心灵体验。
本书稿是前媒体人、《绿茶书情》主编、阅读推广人绿茶的随笔作品结集,延续其上一部《在书中小站片刻》的风格,全书仍将话题聚焦于书籍与出版,立意仍旨在阅读推广。对作者而言,阅读既是工作,也是生活,近乎浑然一体。这部书稿正是这种“与书共生”的独特记录。
文化随笔,本书是继《生命沉思录1》后再创作的一本随笔。本书将重点放在人体的解读上,以人体为切入点,围绕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身与心的复杂联系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对人身体内部蕴藏的奧秘,以及人精神层面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读。作者由身及心,由物质及精神,提出以一种沉思的、文学的方式来诠释和理解我们的生命,对现代人的健康与生活管理提出精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