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中国债券市场,构建一个描述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信用债券契约的理论架构,经验检验社会资本对信用债券契约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影响信用债券契约的渠道机制,并进行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综上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社会资本在信用债券契约中的作用机理,提升人们对信用债券契约如何受社会资本影响的理解,拓展公司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充实现代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研究对象,结合制度比较和专家咨询,提出解决方案,为公司管理者和债券投资者
本书依据相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较为系统、深入地对当时城市税收组织机构、政策理念、税收人事与征税方法等进行历史考察,认为城市税收组织机构的统一与创新、财政税收政策与理念的坚持与调整、税收方法上的多样与改进、对新、旧职员的教育与改造等是重要原因;执政党的政治性、阶级性则在其中起根本性的作用。建国初期税收的巨大成绩,不仅为解决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恢复,政府的巩固起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展现出当时中共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技术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创新投入从2008年的4616.02亿元上升到了2020年的24393.11亿元,增长超过4倍。然而,创新数量与创新结构发展不平衡,2008至2020年,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由93706件上升到530127件,但其占比由22.75%下降到了14.57%,创新质量是否得到实质性提升,值得反思。基于此,本书进行如下研究:一是,
本书首先介绍税收原理,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概念、税制要素、税收分类、税收效应、税收转嫁与归宿、税制结构以及中国税制改革进程等。其次将依次介绍我国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土地增值税等主要税种。
本书作为学术研究著作,尝试研究“营改增”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本书以理论为指导,实证探讨微观层面“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和宏观层面“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沿着“制度背景-理论回顾-国际经验-中国证据-实证检验”的逻辑展开研究,在明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和治理的宏观背景基础上,主要聚焦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讨论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后果,期望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本书为《中中国区域税收发展报告》( 税收蓝皮书) 年度报告系列的第三部,全书由总报告、区域篇、省域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组成。全书系统分析2021~ 2022年中国区域经济和税收运行状况,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税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京津冀、长三角、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浙江、山西、湖北、甘肃、重庆、广西等省( 区、市) 的税收状况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区域税收运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互动关系。 本书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融合性,将税收运行状况分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当前税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界定灾难性卫生支出,分析中国灾难性卫生支出现状,讨论影响中国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因素,提出解决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改革方案。本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国内外灾难性卫生支出研究进展,深化已有灾难性卫生支出研究深度,明确中国灾难性卫生支出构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医疗保障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书回顾了各国财政政策的演变,系统梳理了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福利建设中的角色。其次,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了财政决策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对社会福利的长期影响。本书强调了财政政策在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在维护财政健康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福利的方法。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和理论思考,本书为决策者、学者以及关注社会福利问题的读者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实践启示。
本书分为13章,包括:税务稽查学概述、税务稽查选案法、稽查证据及获取、稽查路径、稽查工作底稿、销售与收款循环稽查、采购与付款循环稽查、生产与存货循环稽查、筹资与投资循环稽查、增值税稽查、消费税稽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