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与税收研究》围绕财政收支与税收展开研究,以政府与市场分析、财政与税收的产生与发展、财政与税收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为切入,探讨财政与财政政策、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以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为基础,分析商品税、所得税与财产税的内容,税收管理与税务行政处理。本书结构层次严谨,条理清晰分明,内容翔实丰富,文字表述也较严谨,具有独到见解,努力建立有效、全面、科学的研究机制。适合研究与从事财政与税收的人员阅读。
本书稿回顾我国历次个税改革,分析我国个税改革缘起何处,解读当前个税改革新政策,展望未来个税改革方向。对2018年个税改革的解读及其效应分析,再到未来个税改革的展望,这对于读者了解、认识个人所得税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书稿能够让读者深入地理解个税及个税改革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纳税意识。本书稿从征纳双方需求出发,通过案例的方式介绍了我国最新个税重要知识,力求将难懂的法律要求转变为好理解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公共采购行业基本情况、主要成就、发展方向;公共采购细分领域,包括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企业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的政策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报告分为六大板块内容,包括公共采购综合报告、公共采购专题报告、理论探讨、案例展示、制度汇编、专著概览。其中,重点板块公共采购专题报告包括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发展、军事采购、数字化采购等精彩内容。
本书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问题,针对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重难点问题,以武陵山区为例,就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增收的六种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点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武陵山区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增收的经验模式等相关经典案例,提出了构建农民各类收入增收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的理论基础、逻辑框架及相应模式。
本书是国内独创性地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视阈出发,研究现行PPP模式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问题的专著。 本书厘清了PPP引发的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内涵,深入剖析诱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制度因素,采用前沿的空间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研究隐性债务风险状态,进而提出各 地有节有序有别的风险治理路径。
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建设现代财政体制应当遵循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并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践, 深入厘清了我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和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 本书探讨了新发展阶段下建设现代财政体制的政策路径选择--重点研究了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相适应、收入划分的激励兼容、转移支付的地区均衡效应、以及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本书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如何构建新型政府间财政关系、建设现代财政体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益思路。
税收是文明的对价,税收的本质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对价。税收奠定了人类进步的阶梯,税收创造了人类辉煌的成就。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财政收入以税收为主,因此现代国家又被称为税收国家。为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税收知识,我们编写了《纳税入门知识400问》。本书将全部
本书构建开放经济下贸易引致型污染(碳)排放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运用计量和CGE模型分析出口退税与污染(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出口退税曾存在激励结构不合理问题,在助推贸易顺差扩大的同时产生了污染和隐含碳增排效应;贸易条件动机和环境动机共同推动了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其中,环境动机由环境规制缺口和污染排放强度共同决定,主要通过结构效应发挥减排作用。本书认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需要在追求改善贸易条件和减污降碳等目标间寻求平衡,以防止贸易发展中的结构功能失衡。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是日本东洋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可被视为其二十余年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总结。渡边先生采取宏大的整体视角,展现了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财政状况,通过分析财政结构的特点,探讨相关制度在汉唐之间的演变,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家支配的特质。从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渡边先生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学术思辨,推动汉唐财政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