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辽宁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的书。辽宁刚好处于几大文化板块的衔接带上,像一个绳扣,把蒙古人的草原文化板块、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板块连接起来。辽宁就像从中国肌体上取下的一个切片,谈论辽宁,就是谈论中国。作者以地域为切片写就辽宁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的故事,从历史、文化、交融、发展、未来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辽宁。读懂辽宁,读懂中国。
本书主要记述了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突围路线,涉及韶关南雄、仁化、乐昌相关历史遗址。红军长征从粤北突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红色记忆,更重要的是长征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本书用新颖的方式向当代人体现了长征的远大,启发读者思考长征精神的传承方式,吸引读者回到历史现场体验长征的深刻,在思索与敬慕中追寻革命先辈光辉的战斗足迹,去缅怀漫漫征途中的付出与牺牲,去探究那些永远也讲不完的动人故事。本稿特别适合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阅读。
本书分为八章,包括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掀起农民运动高潮和土地革命风暴、全面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与武装起义、创建边区中心根据地取得革命斗争胜利、革命老区建设在探索中前行、实行改革开放老区建设迎新机、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革命老区焕新颜等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有: 连平县老区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 挖掘了老区在土改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情况, 同时也讲述了连平县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历程, 还附录有革命历史文献资料。
该书较为系统地从自然生态、防洪工程、抗洪抢险、开发利用、黄河文化等多个方面梳理出30多个河南黄河之“最”,通过凝练、流畅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进行展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故事性和可读性。如描述河道形态的**河道、**河滩等,在尽展黄河磅礴之势、辽阔壮美的同时,穷根究底,娓娓道来,让读者领略到黄河的沧桑变迁。标准化堤防建设、**的险工、**的丁坝及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将读者带到了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深刻反映了黄河治理开发所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记录抗洪抢险的一系列之“最”,立意
本书收录了《云南光复首倡公诔忠毅秋帆先生墓表》《云南辛亥革命的杰出人物——黄毓英》《聂耳传》《马毓宝传》《云南护国起义简述》《爱国华侨梁金山》《曲焕章传》《六十军血战台儿庄》等文章。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华北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华北传统村落外部空间中的街道空间、华北传统村落外部空间中的场地空间等。
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发表社论《祝上海解放》,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本书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坚实底色,全面深度解析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历史必然性。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讯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六大因素相互支撑,构成上海的独特性。本书视角新颖、史料扎实、图文并茂、文笔生动,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通俗读物。
本书揭露了清末英人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 记录了20世纪初我国政府在当地维护国家主权、行使有效管辖和防止英人入侵的历史事实。该书稿成后即逢辛亥鼎革, 此后便一直以抄本传世, 目前仅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发现1959年手抄本一部。为发挥其的重要学术和现实价值, 笔者在整理、点校基础上, 从编撰背景、成书过程、体例内容、资料来源与地位价值等诸多方面, 对这部新发现的清末地方志进行了专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