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经典名著临证精解丛书之一。《辨症玉函》均为清代名医陈世铎所撰。《辨症玉函》乃陈氏重点讨论辨证的著作,凡元、亨、利、贞四卷,较《辨证录》更为简要,故称《辨症玉函》。首卷,识病性,辨阴阳;卷二,鉴虚实,别病类;卷三,分上下,论病源;卷四,察病本,甄真假。每证之下,先辨病因病机,再辨证型特点,并特别点明辨证的关键,每证列方剂数则。
本书以多种针灸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为主要叙述对象,首先从针灸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人体的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原则等;其次从使用工具、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了针灸技术,比如针法技术、灸法技术;最后对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辩证分型、针灸治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该书以作者承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针灸理论文献研究为基础,旨在突破以往局限于从针灸看针灸的视域,转换至中医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针灸学术内容,深入阐发其中被遮蔽的学术内涵,深刻揭示其古今变迁轨迹,呈现古代针灸的“真实世界”。全书主体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从中医看针灸的必要性与意义价值;第二部分从文献分布的角度对中医古籍中散在的针灸学术内容分类进行介绍;第三部分论述基于中医视域对经脉病候的考察;第四部分论述基于中医视域对有关要穴主治特性的考证;第五部分论述基于中医视域对针刺作用性质的
本书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头痛与偏头痛的内涵。在中医学对头痛与偏头痛的认识中,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进行梳理及总结,同时概述了西医学头痛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诊疗流程。在针灸临床方面,归纳了诊治规律与疗效特点。机制方面,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概述特殊头痛与偏头痛人群的健康管理。
本书首先对皮肤病湿热流派的学术思想和掌六合三针的学术特色进行讲解;然后重点介绍了在皮肤病湿热流派学术思想和掌六合三针特色技术指导下,常见的感染性、皮炎湿疹类、血管炎性、神经精神障碍性、色素性皮肤病及其他皮肤病的诊疗经验,包括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病案等内容。
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着眼于耳鼻喉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不仅介绍了耳鼻喉科疾病常用的针法与灸法,而且对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治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涵盖耳鼻喉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中医辨证与针灸治疗。本书的编写结合了编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容全面、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参考性。本书在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学的宝贵经验。
火龙药灸疗法是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的理论基础上,综合民间火龙疗法,运用最新科学方法,将名贵中药加工提炼而成的中医火龙增温液结合传统火烧疗法而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书总结了火龙药灸疗法的基础理论、临床操作及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全书力求立论精当,内容充实,客观实用,简明扼要,从而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第一章叙述了灸法的源流与发展,系统介绍了灸法源流、发展、分类和流派,详细阐述了灸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以及灸疗与保健养生等。第二章介绍了火龙药灸疗法源流与发展,腧穴与灸区,常用药灸方,重
本书一改以往中医内科专著的体例,把常见病、多发病与经典著作、各家学说相结合,熔学术性、实用性、启发性、创新性于一炉。以病名为纲目,中医各家学说为引导,突出临床,贯穿经典、名家学说、现代研究、临床病例分析,真正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书中对康复技术在疾病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本书是一本颇有参考价值的中医科学书籍,适用于基层医师。阅读本书,能使读者温故而知新,理论联系临床,提高中医科理论与临床技能水平。
本书详细的阐述了多种常见病的中医特色治疗。以各个疾病病名为主编目,予以各种中医特色治疗作为具体内容。全书内容共分为八篇、55章, 在编写体例上,从疾病的流行病学到西医诊疗和中医诊疗两方面,以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特色治疗、中医辨证调护以及传统养生保健对疾病的防治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重视中医特色技术,以实用性为宗旨,是中医特色治疗常见病的重要的资料和基层中医师参考书。
本书通过预针刺不同配穴及腹部推拿,研究其对应激性大鼠胃黏膜形态的影响和对血清及胃组织中氧化-抗氧化与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以及对胃组织TLRs信号通路及大肠组织TLRs信号通路相关mRNA的影响,从多角度分析不同配穴预针刺及腹部推拿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黏膜组织的保护作用。本书探讨了预针刺不同配穴及腹部推拿对保护黏膜组织作用上的效应差异,以期对腧穴配伍理论及腹部推拿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