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章,包括:政治的特殊性和至高性、历史上最好的政体、政体间的正义争论、改良现实中的政体、绝对最好的共和城邦。具体内容包括:解读亚里士多德“讲稿”遇到的挑战;亚里士多德与历史语境的关联;理论研究给法治带来的危害;古典的共和主义对现代的共和主义;现实中的立法缺陷等。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对萨特、阿尔都塞、德勒兹、利科、利奥塔、朗西埃等十二名法国当代哲学家的评论文章,这些人中既有他的师长、友人,亦有其“敌手”。在巴迪欧看来,书中谈及的哲学家所各自代表的“奇点”构成了法国当代哲学一个非凡的历险时刻,其规模和创新性足以与希腊古典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媲美。这一时刻的法国哲学充分关注主体、现代性、政治和德国哲学遗产等问题,并与文学和精神分析展开竞争,表现出当代哲学家摆脱贤者身份而独树一帜,成为热衷战斗的作家、描绘主体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呈现了迈尔教授与哲人卢梭《遐想录》的交锋。《遐想录》是卢梭最美、最大胆的作品,但也是最难和最少被人理解的作品。迈尔教授积三十年研究卢梭的功力,分两个部分展开了对《遐想录》的绝妙解读。第一部分讨论《遐想录》。迈尔不是把它当成西方忏悔录和对话录传统中的又一部自传性文本,而认为它是在反思哲学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提供的独特幸福。第二部分转而详细解读《遐想录》中提到的一个文本,即《萨瓦代理本堂神父的信仰自白》。这篇自白最初是作为小说《爱弥儿》的一个篇章面世的,也是卢梭作品中最引
柏拉图几乎在每个话题上都展现了复杂微妙的思想。讨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灵魂观”线索,这个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冲突。什么样的统一因素(如果有)构成了不同观念的基础?柏拉图在写作这个主题的过程中有何进展?这一切有待读者去发现。
本书对18世纪末理性遭遇的危机进行了一场巡礼,从康德到费希特之间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论战得以详尽呈现,勾连起1781年康德的《第一批判》和1794年费希特的《知识学》之间的哲学发展,展现了哲学史上最为革命性和丰富性的思想交锋,理性的权威在此间摇摇欲坠。本书面向一般的哲学爱好者,用明白流畅的语言追踪了18世纪末期的欧洲哲学思想发展较为重要的片段,是较为难得的思想研究范本,提供了关键性的思想交锋。
书稿以漫画的形式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简要介绍,很规范地按照西方哲学发展的时间线,选取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萨特等十五位哲学家,对其生平及思想进行归纳总结,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漫画进行讲解读,最终呈现出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演出效果”。全书语言风趣,可读性性,让人印象深刻,是一本人人能懂、人人爱看的哲学普及读物,能够让读者笑着笑着就把哲学读懂了,既有图又有真相,轻松理解!
全书包括五章内容,在梳理学术研究史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首先剖析以海德格尔存在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倾向的三方面背景原因;其次,概括其四种典型形态,即“互补论”“融入论”“深化论”“彰显论”;再次,解析其内在逻辑路径,阐明其存在着的无法克服的内在困境;最后,进行批判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本书稿有利于促进学界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比较研究走向深入。为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以及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等,提供参考借鉴。
在这部简洁而全面的批判传记中,里奇·罗伯逊通过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活背景审视了他的作品。这本书追溯了尼采从接触的古典学者到文化评论家的发展历程,他用古希腊的标准来衡量德意志帝国。这种理论跟随他走向先知,以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和反对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野蛮论战者,提供了一种“未来哲学”。罗伯逊认为,尼采中期的作品对他的文化提供了一种微妙而深入的分析,比后来那些尖锐而经常引起争议的作品更有价值。这本书还评估了尼采继续启蒙运动的主张,并表明他重视理性、证据和事实。如果没有这些,尼采反对基督教的
本书聚焦于海德格尔的经典篇章,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大概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但又最难理解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让·保罗?萨特等许多重要哲学家都深受其影响。在受其影响的人看来,解读海德格尔哲学观的重点,不在于他涉足纳粹主义的劫难,不在于他的自尊自大,而在于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独创性,在于他思想本身的广度和深度。 海德格尔将他身为哲人的工作视同诗人,他打破现代哲学的僵局,开辟出一条思考和谈论人类存在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