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王琦瑶“锦绣烟尘”式的传奇一生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 将时代的沧桑变幻同个人命运乖蹇相联系。20世纪40年代末, 风雨飘摇中的上海并不知道时代的巨轮即将碾碎繁华旧梦。出身上海弄堂的女中学生王琦瑶非常偶然地被选为“上海小姐”, 由此展开了她充满传奇和无限变数的人生。上海解放, 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 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到了八十年代,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 命丧黄泉。
本书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 顺治励精图治, 力求变革; 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 政治风云迭起。顺治能书会画, 多情善感, 醉心追求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 顺治在这方面的举措也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终其二十三、四岁的一生, 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 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小说结构严谨, 风格凝重, 语言流畅精美, 熔铸多种技法。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本书是著名作家李佩甫潜心五年, 倾力打造的长篇小说, 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 “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 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 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 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 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 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 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本书内容讲述: 小说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设为中心, 刻画了上至市长下至街道妇女的生态和心态, 反映了当前城市改革的复杂面貌。市委书记高伯年近来政务家事都不顺心, 未婚女儿高婕流产躺在家里, 妻子沈萍以为是高的秘书张义民所为, 女儿却说是她主动与别人所生。市长阎鸿唤年轻有为, 决心改善交通, 改建街道解决居民住房困难, 总理叫市长去汇报工作又未通知市委书记, 书记感到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普店街陈宝柱一家也命途多舛, 父亲原是三轮车夫, 母亲从良后抱了养子宝柱。“文革”中父亲成了造反派副司
本书是张洁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也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重描绘国家重工业部及其所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 表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 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 笔墨饱满, 议论精辟, 独具风格。
本书内容讲述: 九岩沟的放羊女娃易招娣, 由舅舅改名易青娥并带进了县剧团。在这里, 她曾受到舅舅事故的牵连, 被贬进伙房成为烧火丫头, 也曾在苟师傅的鼓励下刻苦练功, 崭露头角。白娘子一角儿, 让青娥与封潇潇的恋情潜滋暗长。许多年后, 易青娥之名又改成了忆秦娥, 她进了省剧团, 秦八娃老师为她写戏, 她有了声誉, 有了身份, 有了第一任丈夫刘红兵、第二任丈夫石怀玉, 有了儿子和养女, 意外却也接二连三。
本书内容讲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黄河中下游交界的中原地带, 发生了一桩震惊中外的大事: 蒋介石以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为理由, 演出了一幕“以水代兵”的惨剧, 炸开黄河花园口, 致使黄水泛滥, 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泛区, 百万人死亡, 千万余人流离失所, 四处逃难, 生灵涂炭。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作家李凖深刻地领悟和把握了这个题材, 以编年史的写法描绘了难民“八年离乱”期间遭受的水、旱、蝗三大浩劫的苦难生活史。小说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是一部正面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小说, 它以空军某兵团司令彭其受迫害的经历为主线, 通过三位将军的不同命运, 歌颂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原则性和斗争性, 控诉了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彭其是跟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打老蒋的老将军, 因他在党委会上说空军“靠搞卫生出名, 是华而不实、形式主义”, 说吴法宪“不懂军事, 不能当司令”, 在“文革”初期就被扣上“反党”帽子, 身陷囹圄, 妻离子散, 险些丧命。但他在困境申仍千方百计保护战友, 他苦口婆心地劝教那些“造反”的人们, 他用表面
本书描写我兵团渡江南下解放武汉和进军湖南的辉煌胜利, 歌颂了新中国这第二个太阳的诞生。我兵团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车上接到周恩来副主席的电报, 要他打听地下工作者白洁的下落, 这使他内心激动, 白洁是他的女儿, 是师长陈文洪的恋人。秦震立即与陈文洪和师政委梁曙光研究, 决心粉碎白崇禧的“华中局部反攻计划”, 解救白洁和群众。这时白崇禧正从广州飞抵武汉, 布置炸毁火车头和许多要害部位。
本书是将军作家萧克的代表作, 从1937年5月开始创作, 经历50年的风风雨雨, 于1988年创作完成, 是一部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反映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1933年, 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 向北挺进, 去新的苏区。 罗霄纵队一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攻克、火攻敌人的堡垒。但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 罗霄纵队损失很大, 不少战士都献出了年轻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