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莅临安吉考察时明确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同时指出“你们现在取得的成绩,就是证明了这条路子是正确的,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打开“两山”转化的线路路径,核心是通过
本书立意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结构协调,是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指使两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展,以及中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沿革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主,介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存在问题、治理任务,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进行浅析,阐述了很多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河湖水生态治理的市场模式及流域水生环境治理实践,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本书围绕“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这一核心主题,旨在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保障与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城市群生态安全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生态安全背景、发展趋势、科学内涵及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并分析了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点。利用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的胁迫关系,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城市群生态监管和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城市群生态风险识别方法,建立了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体系,为开展城市群生态风险预测和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逐渐成为全党意志、国家意志和全民共同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新蓝图。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政
本书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战略要义和人地耦合共生理论,优选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自主研制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规程》、分级标准、技术流程与评估技术方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动态监测系统[简称“科美评”(KMP)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APP系统。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现状与存在的差距及短板,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井”字形轴线格局与综合区划方案,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开展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实证探索,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模式、建设路径与对策建议。
本书以“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主轴,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理论基石,以我国杰出的生态学家、科学家、哲学家钱学森第五次、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为启示,以当今时代(生态)科技哲学变革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技术创新为危机意识和责任动力,面向2030、2060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展望,以此主框架为架构, 围绕①生态文明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②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人类社会绿色转型研究;③加快
本书主要介绍面向2030年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含义与特征,全面分析面向生态文明教育的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与时代价值;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跨学科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评价,深入研究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实施成效,以及未来十年北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终身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发展案例,为助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教育研究与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其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新运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议题,本书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企业实践和决策建议四个角度,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问题。其特色是将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循环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相关问题研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解释力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分析框架,强化了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效果,为政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企业实践可持续运营管理提供政
本书基于浙江近岸海域生态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重点围绕现行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存在问题以及制度根源展开深层次分析,立足陆海统筹视角提出浙江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创新治理机制及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