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是20世纪西方“图像学”理论的奠基人,被尊为“现代图像学之父”。本书立足于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哲学和美学文本,以“从形式到观念”为逻辑主线,对其艺术图像学理论的历史生成语境与哲学渊源、艺术理论的哲学美学指向进行探讨,爬梳其艺术方法论和艺术图像意义阐释的形成与发展。本书认为,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图像学使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得以再次阐明,实现了艺术与哲学、认识论与世界观、生命感之间的链接,并且指向了哲学的公共性与人类的普遍性。艺术图像学作为“文化转向”思潮的重要一环,使艺术研究最终走向
《艺术学界》是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艺术理论学术集刊,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25万字,分别于每年6月、12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著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为主要特色,同时兼及艺术学其他一级学科,力求站在学术前沿,集中反映观点新颖、资料性强、较为深入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艺术前沿课题、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相关最新成果。《艺术学界》拟团结海内外学人,努力塑造富有原创性、前沿性、深入性的学术性格。
本书主要研究创意图形的思维基础形态、创意图形的表现技巧与风格及其应用, 具体包含图形创意、字体创意、广告创意等。书中系统阐述了创意思维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战中的创意表述, 综合呈现了其近年来在视觉艺术上的感知、探索与实践的成果。艺术思维与创意表述是体现教师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系列活动之一。本书不仅侧面体现了艺术学院教师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师者典范, 也营造了在艺术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传递艺术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是顺应新时代美育发展要求的有力践行。
本书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理论建设对理论和方法的诉求, 首先, 分析艺术人类学在起源、发展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本土化理论建构的过程中,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探讨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实践模式。 其次, 从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出发,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项目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民俗艺术, 分析艺术人类学者对这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案例, 以及艺术人类学方法在这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运用。
本书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艺术设计的多元化;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表现;美术视域下的艺术展示设计;美术视域下的环境艺术;美术视域下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美术视域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等。
本书依据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而编写,在选择教材内容及确定知识体系、编写体例时,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际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目标是培养现代设计师或从事相关行业设计工作者等复合型应用人才。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其内容包括概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实践案例展示。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既有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的教师,又有在设计行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 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性,可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本书可作为高等
设计和经济有着怎样的关联?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如何改变了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设计经济的意义是什么?从历史上看,设计为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它似乎在扮演着更加重要且复杂的角色。今天的设计既被经济体系所影响又对其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本书开创性地揭露了设计是如何被嵌入政治经济学之中的,并引用世界各地的真实案例说明设计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系统的重要特征元素,为理解和讨论设计在当代社会中的含义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新角度。
本书将梳理和阐述视觉文化及其传播的基本特性作为主要内容, 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对象、脉络与研究概况, 视觉表征、视觉认识等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介绍,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法规与技术影响这三个方面, 呈现了视觉文化传播的基础性知识, 以期为众媒时代的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基部材料。书稿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融合了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可以作为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播音与主持、影视学等专业和领域的辅助教材或参考资料,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艺术超越自然的论题源自德国理念论对柏拉图艺术模仿说的否定、颠倒与继承。本书集中探究了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对该论题的解答,凸显出卡西尔艺术符号论的源头是康德与黑格尔;而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需追溯至叔本华与尼采。通过重构卡西尔的艺术符号论,并用知识论、符号学反观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本书不仅反对了卡罗尔的艺术不可定义论,而且以卡西尔与海德格尔论艺术与科技的对峙关系为视角,重思了“卡西尔与海德格尔达沃斯之辩(1929)”。本书认为,海德格尔用“畏”取消“爱”,强调人与人之分离关系的“诗意栖居”,
本书包括四章,分别是绪论、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的实践训练和色彩构成的具体应用。色彩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色彩的物理理论、色彩的生理理论、色彩的心理理论等内容;色彩的实践训练具体包括调色准备、色彩构成训练、色彩调和训练和色彩创意训练等内容;色彩构成的具体应用主要从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来进行阐述。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相关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艺术设计专业人士及业余爱好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