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准确地对《论语》进行解读,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准确理解《论语》的丰富精神内涵,在学术方面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论语>通释》从字词的分析入手,采用平实的语言、流畅的叙述手法,力求使具备基础汉语水平的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论语》,准确理解其思想精要;在充分考虑作品通俗性的
本书以宋徽宗对《老子》的注解为中心, 但突破对单一文本的探讨局限, 实现两个维度的组合。横向联系《列子注》 (《冲虚至德真经义解》)、《西升经注》, 并参阅徽宗诏书相关内容, 以在整体文本层面理解徽宗的道家思想, 包括他对道家基本概念的理解, 他所论及的道家政治哲学与三教融合观等。同时, 在纵向历史层面, 书稿追溯了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派注《老》的方法与特点, 进而剖析了宋徽宗注解对荆公新学的继承和对其后章安、范致虚、江澂等人的影响。另外, 书稿结合北宋中后期以来的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史,
先秦易学美学构建了许多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话语。《周易》作为万经之首,亦是研究易学观念的重要典籍。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观念中“两仪”概念的原初意涵及其核心要义,经论证得出“两仪”概念的核心为“生生”,表现在美学思想上为“生生之美”;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的时空观念及其美学意蕴。第二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中的“中、正”观念及其美学意蕴;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中的生命崇拜倾向及其蕴含的生命精神,将“两仪化生”的易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中的 “大和”之美相融合,探讨先秦
本书是由作者1993-2000年在台北奉元书院讲授《易经》上经三十卦、1994-1999年在台北奉元书院讲授《易经》下经三十四卦内容整理而成,将《易经》归于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体系,还原儒家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同时结合自己对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读者了解经典之真义,实用之价值,从而启发现代人运用经典的智慧来指导人生。
《系辞传》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传》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者。本书是一部讲解《系辞传》的专著,作者刘君祖先生从经典入手,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对《系辞传》进行了白话翻译及经典诠释,他的讲解博取众家之长,又有新的阐发,全书主要根据《系辞传》上传和下传的篇章结构,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又联系实际案例加以解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进一步理解《系辞传》的高深意境。
本书按照人生成长的顺序,逐一解读六十四卦所有的卦辞及爻辞。这是一部系统的易学人生指南。主要内容包括:阴阳符号及其属性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本书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治决策权给与那些在道德上、实践上、智识上能够更加关爱人民的贤能者。其结果就是建立在人权与法治基础上的结合民众意见与精英决策的混合政体。 面对当代民主体制的问题,主流的政治理论家的思
美学的现代性是找到并解决现代中国美学建构核心问题的一把钥匙,书稿以现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为潜在目标,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这一问题阈内,对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性策略、方案、方法进行全面解读。书稿以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整体性地探讨了美学现代性的西方缘起与内涵演绎、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及其现代性问题、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进路、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性意义和美学史意义;个案性地研究包括徐复观的“追体验”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方东美的“观相法”与中国生命美学的现代转换、牟宗三的“智的
上古道术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书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过勇”缺失,然后借助新出土资料,重新审读传世文献,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并重现了中国上古道术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史,最后得出结论:至少在上古时代,道术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起源上的根本差异;道术不仅规定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根本内容,而且能够为当今中国人提供足够的文化自信,成为今日国人进行文化创新的巨大资源和不竭动力。
本书是对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全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从子夏的籍贯、家世、生平事迹、传经等几个方面论述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第一章探讨子夏的籍贯、家世、卒年和孔门授学情况;第二章探讨子夏传授六经事迹,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发展方向和学术谱系;第三章探讨子夏所处时代礼乐文化的衰败与新兴政治势力的崛起;第四章通过历史回溯和现代诠释探究子夏君子观念及其历史影响;第五章以子夏传经事迹为切入口,探究其传经理念对传统社会的师道传承、家风治理与文化创新的积极影响;第六章探究子夏传经理念与传统师道观念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