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的跨学科视角,围绕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这一核心问题,从基础概念入手,辨析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相关术语,提出电子文件证据性概念模型与电子文件一电子证据保管链,实现理论层面的跨学科衔接;继而将视角转向实践,爬梳政策法规、调研行业现状并分析国际经验,提炼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系框架、阐明推进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本书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方式对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的积极作用,将电子证据应用实践需求融入电子文件管理,为推动组织机构电子文件依法合规治理提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的全球化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策略,由此产生的标准必要专利垄断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书对标准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专利垄断问题进行研究,从标准制定与标准实施两个阶段,对专利权人的欺诈行为、专利劫持与反劫持、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协议、禁令救济、FRAND许可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科学、体系化地探究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规制的方法与策略。同时,考察、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
本书以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理论为切入点,聚焦中国及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立法,全面梳理、分析了其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模式、机构组织及制度特色,为完善中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共分共分为八章,包括突发紧急事件应对法概论、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俄罗斯应对紧急情况的法律制度、美国应对紧急情况的法律制度、日本防灾应急法律制度、英国紧急状态应急法律制度、德国紧急状态应急法律制度和澳大利亚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等内容。
《反歧视评论》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主办的国内首个以平等权利和反歧视为主题的学术文集,以学术性和建设性为评价标准,设置主题研讨、学术专论、评论、判例研究、调研报告、深度书评等栏目。本书是第10辑,其中“主题研讨:挪威反歧视法律制度”部分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深度观察北欧和挪威的反歧视法律制度和最新动态,为中国反歧视法的发展提供镜鉴;“学术专论”部分涉及妇女生育权利和反对生育歧视的规定、残障人平等获得司法保护的制度创新、非婚育龄妇女生育权保障反思、平等就业权视角下的生育休假法律制度研究等
在民事诉讼中,辩论权是当事人主体性原则的表现,不同于辩论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以及人权司法保障观念的发展,使辩论权保障越来越被重视,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成为人权保障的重要指向。但辩论权的意义、本质、如何充分行使以及辩论权被侵犯如何救济等等,在理论、立法及司法实践之间尚缺乏应有的共识。 本书尝试进行以下理论创新与探索:第一,从当事人主体性出发完善辩论权概念并定性为听审请求权的核心,凸显辩论权的程序价值。第二,明晰辩论权应具有的积极与消极双重法律效果,使权利构成更为清晰。第三,以权利实现与侵害救
全书紧紧围绕环境法学的基础理论展开。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其一,环境法的基本概念、环境法的目的和功能、环境法治和环境法治体系、环境法的本位和人文精神、环境习惯法和环境软法;其二,环境法的保护对象、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环境法律关系、环境权利和义务、环境法律责任;其三,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立法体系、环境法典编纂、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其四,外国环境法、比较环境法、国际环境法;其五,环境法学与相关学科、环境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系统而全面地归纳和论述环境法学的基础理论。本书中的许多
本书针对当前英美法系国家存在的过度犯罪化、不公正犯罪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比较和分析了广为学界采纳的限制犯罪化的基本原则——危害原则,以及乔尔·范伯格提出的冒犯原则,阐明了“不被犯罪化的权利”的法律基础,以及国家能够否定、剥夺行为人此项权利的标准,在英美法系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引起了法哲学、刑法学、宪法学、社会学和犯罪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推动了英美法系国家犯罪化理论研究的深化。
全书采用了一种与传统学术不同的路径探讨了证据分析的事实与证据法语境,论述了证据的分类与类型,建设性地剖析了证据的相关性、合法性、可信性、证明性等属性,介绍了证据分析的方法,解构了证据的证明过程,阐述了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此外,本书结合案例分别探讨了最佳证据、传闻证据、品格证据、意见证据、非法证据、示意证据、推定与司法认知等证据法基本规则,并对证据伦理进行阐释。全书共分为六章,从一种更加综合性的视角对证据法进行了阐述。
本书在对六大典型绿色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政策的梳理基础上,通过法律政策进行对比,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分析研究,借此进一步提高绿色技术银行的服务能力和项目推进能力,同时为绿色技术银行对外开展服务提供指导,提供法律与标准的支撑与保障。
本书选取了芬兰、韩国、斯洛文尼亚、英国、美国、南非、新加坡、新西兰在内八个国家的十八部法律,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企业立法模式, 分别从社会企业的定义、原则、设立程序、利润分配、政府激励措施等多方视角切入以探讨各国社会企业立法进展以及立法本因。除此之外, 本书也为我国社会企业立法路径的探寻提供可借鉴性资料和结论, 可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和立法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