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文集,论文作者均为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 书稿主要包含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内涵式发展中的实践探索,以及馆员对业务工作的深入思考,对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书稿汇集的论文覆盖四个方面:1. 专题报告,含3篇论文,分别为《CASHL地区中心多元协同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打赢严防严控疫情阻击战,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在行动——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调研报告》《“红动校园”四川大学构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育人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 业务工作
作者系统梳理了关于宋刻书业与词学关系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宋代刻书业与词籍的编纂刊刻、刻书业与词体的演进、刻书业与词学批评、刻书业与词人群体、刻书业与词学传播意识等层面,探析宋代刻书业与词学间的多重关系,以期能为词学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作者从文集刊刻、文体演进、文派形成、文人参与等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宋代刻书业对文学的影响。探讨了唐宋词的传播方式,研究了印刷术对词体演进的作用。探析宋代刻书业与词学间的多重关系,为词学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
本书《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论纲》汇集了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对于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以期刊论文、指南针报告、会议论文等形式,从整体现代化、馆员现代化、服务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四个方面,对于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进行了了宏观到微观层面的思考和阐述,为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的在人才队伍建设、用户关系构建、信息资源升级、服务创新优化、发展理论研究、治理能力保障、事业生态明晰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
文献的正本清源与史学的开拓创新,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每一文献系统、不同文本层次的源流脉络都可能牵涉到历史叙述的复杂衍变,揭示出多元丰富的历史图景;文献学所蕴含的贯通视野与纵深思维,也是史学研究跨越断代藩篱、实现整体关照的重要依凭。
本书作者精研宋元史籍与四库文献,从历史文献学入手,立足实证,力求新知。此次收录近作24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和宏通的阐释解读,一以贯之地探究由文献入史学的路径与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范式。
本书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学者的养成史,《自序》以及
本书为姚伯岳主编《古籍保护丛书》之一种。作者在长期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下,从虫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入手,结合本国藏品管理的实际情况,将生物学与藏品管理学知识充分融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地讨论虫霉发生以及虫霉综合防治(IPM)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在虫霉预防与消杀方面,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特别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环境以及对藏品价值的理解,对各类虫霉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度评价,特别利于藏品管理人员对这些方法与技术的理解与选择,也便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参考。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本书以我国当前图书馆创新理念为切入点,阐述了图书馆学的历史演进、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的基础认知,以及图书馆资源的相关研究,探索了当前我国图书馆的技术创新、空间改造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对图书馆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图书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路径,探索了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19JZD042)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书稿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文献《天工开物》收录的农业、手工业门类为基础,整理精选了中国古代20余部重要的科技文献,包括《齐民要术》《糖霜谱》《熬波图》《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文房四谱》《阳羡茗壶系》《南窑笔记》《陶冶图说》《景德镇陶录》等,其内容涵盖农业技术、农业器具、陶瓷技术、冶金技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文化普及价值。这些收录的文献均依据其传世较好的
本书研究对国家安全信息、经济信息、外语战略发展、国际合作交流的信息保障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中国-东盟实现“五通”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支撑,对促进中国-东盟研究、东盟语言教学、东盟旅游开发等领域的信息资源保障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关注研究经典文献学术思想史、先秦史所涉及的一些关乎基础的观念和方法,有反思也有探索。提倡用百家考查学派,用诸子游仕年考查诸子,用“主体部分”、“主题思想”考辨古书形成,同时提出同文同源说、族本说、言公与私义说、历时性研究法、二重证据法的规则、押韵法等。有一些并不是笔者的发明,只不过是在前贤时哲的基础上专门加大了论述,加以专名,以此凸显其重要性,加以提倡,比如考察诸子游仕年、同文同源说等。
本书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系统讲述了信息组织的基本知识、经典理论,详细介绍了信息的描述、著录、标引和排序等方法,注重引入与信息组织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信息构建理论、本体论、搜索引擎、本体描述语言、SKOS语言、学科信息门户等。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信息组织概述、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信息描述语言、信息著录法、信息标引法、信息排检法、信息组织成果与工具、语义网环境下的信息组织、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评价。每章正文之前有内容概述、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