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从图书馆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利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角度,就其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针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并呈现了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分析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情况,并阐述了其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探讨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最后讨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与共建共享。
本书从管理和资源的角度翔实论述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使命和任务,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阐述图书馆的推广服务, 还进一步借鉴了其他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图书馆管理相衔接, 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本书对图书馆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措施、大数据时代构建完善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潘守永,教授,伟长学者,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王远弟,副教授,上海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委书记;倪代川,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郑维,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管理学硕士。2022年是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上海大学图书馆以“赓续红色基因,深化内涵发展”为主题进行学术论文征集,汲取馆员学术智慧,检验人才培养成果,探讨新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之路,深化大学图书馆内涵发展,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本次论文征集面向馆员和在读研究生,论文主题涉及图书馆资源建设、阅读推广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老师、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论文集。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全书根据经、史、子、集分为四个部分,在目录中以空行体现。论文或为相关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最新研究,或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生平、交游考,或为海外汉学的交流探讨。 本期论文观点新颖,内容详实。 经学部分如张亿《李富孙的〈周易〉研究》,剖析清代考据学者李富孙三种易学著作,考索李富孙学易经历、易学观点、路径、学
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
本书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模式与创新展开论述, 对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与创新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探索, 着重讲述了新媒体对读者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的影响, 以及在新媒体技术下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总结和思考的成果。该书以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大学生阅读素养和推进家庭阅读为重点,从“中国家庭阅读与藏书”说起,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阅读与藏书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而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家庭阅读推广方面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最后选取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图书馆在推进家庭阅读方面的实际案例,从实践出发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提升大学生阅读素养和推进家庭阅读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书简要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等相关内容。另外介绍了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方式,还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以及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做了一定的介绍;最后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简单分析。
本书分为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讲,是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与研究工作的重要心得。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为广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