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广义修辞学理论范式和逻辑框架,分析1949-1999年间《人民文学》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将关键词句微观分析与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把握相结合,展示文学期刊研究与修辞研究跨界场域,探索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新思路。
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参考。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九辑,分为“特稿”“纪念《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周年”等五部分。
本书充分展示转型社会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探讨了文学湘军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灵成长。文学湘军努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速变化所遭受种种尴尬的真实处境,他们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反映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挣扎,他们往返于乡士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批判乡村的落后、呼唤都市文明,又抵触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村的侵蚀与冲击,努力重构地域经验
《人文》学术集刊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办,《人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注重内容建设和办刊品质。《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深度思考,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新成果。《人文》学刊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与学界朋友共同为新时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尽力。
人文关怀,学术品质;突出新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或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更吸引了无数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学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本次新版,作者对内
本书回顾80后作家出道以来二十余年的历史,认为80后文学是理解这代人的精神窗口,也是这代人献给世界的精神财富。本书系统研究十余位80后作家,以聚木成林、汇涓成海的方式,探究这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特质,反思青年作家如何潜入传统,求真问道,在熙攘之世,修己度人,传承人文精神,赓续文学荣光。
民国文学从概念提出到引起各方面关注是19972013年10多年间的现象。2013年,《民国文学讨论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这一次讨论的主要文献,2013年以降,这一学术理念逐步走向深化。本书为第二辑,是第一册文献集之后的史料汇集,保留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供学术研究参阅。所谓的代表性原则指的就是不再简单重复前期话题提出者的观点,或者重复前期已经被反复表述的思想主张,有自己独立的见地,也不重复自己其他文章中的观点,受篇幅的限制,共精选论文二十九篇,存目五十五篇,按照持续的探索深入
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写就各类文章二十余篇,按相近主题分为四辑,既有对文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深度探讨,也不乏当代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的评论和作为阅读心得写下的书评短札,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这些游走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美学边际地带的不同类型写作,记录了一位对文学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青年经历本、硕、博阶段学习并成长为教授的学思历程。所谓理论的边际,既是对这些游走在边际地带的写作的指称,也传达了作者经此形成的理论理解理论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边际效应时刻。
本书是一本较为专业的文学研究著作,由“小说逸语”“附:请评集”和“伴山随笔”三部分构成。主要从语言文字使用的专业角度入手,详尽分析了《围城》的核心主题和艺术成就,并记录了在该小说创作前后的趣闻往事;在记录钱锺书先生三十多年来的学术、会友和读书内容的同时,还精选了部分第三方的评论文章以广开视听,兼以表达对钱锺书先生的深刻怀念,语言独到,情感真挚。书中还有部分由作者收藏整理的钱锺书先生的亲笔批注与书法作品等图片,有较强的阅读与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