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味红楼: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先生最新的从多个角度评说《红楼梦》的学术随笔集。书中围绕几个一些《红楼梦》相关争议话题和主题进行解读,如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又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艺术手法等,每个主题以数篇文章进行解读。并对一些《红楼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如人物结局走向、续书问题等,提出合理的推测与猜想。本书作者为《红楼梦》研究著名专家,以大家手笔撰写小品文章,相对于高头讲章或繁琐考证,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所有人?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
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四十年细读《红楼梦》之功,以深厚的家学积淀为支撑,凝聚成了这部心血之作《人间红楼》。在这部作品中,潘向黎以小说家的身份和曹雪芹展开了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为何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为什么人人都拿黛玉当挡箭牌?红楼人物的开口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有何深意?曹雪芹的乾坤大挪移用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手笔?
潘向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已经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本书拟以《红楼梦》霍克思翻译本中的四位女性人物,即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与王熙凤为例,运用认知识解理论考察她们在译本中的形象及其与原著中形象的差异,并分析导致变化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全书共分九个篇章,包括绪论,《红楼梦》人物形象英译研究,认知识解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王熙凤形象在霍译中的具体分析,以及发生形变的原因,等等,对红学研究是很好的补充,对红学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唐宋词声律史》我国的韵文学发展至唐宋词,其声律形态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既有稳定的模式,又有复杂的变化,远非前代诗歌可比。实在是绚丽多姿,蔚为大观。
本书努力打通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的研究,从乐体文体及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述,立体考察唐宋词作为音乐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在乐体方面,主要从清商乐、法曲、胡部燕乐、宋代宫廷鼓吹乐、大晟乐等与唐宋词乐间的联系及影响作历时性的论述,侧重音乐文献史料的挖掘梳理;在词乐配合方面,主要以日存舞谱《掌中要录》为例,从曲调、舞曲结构、句拍等方面作
假如没有海内存知己的吟咏,城阙辅三秦的青砖还会不会有如今这般厚重?假如没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迷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情还会不会有如今这般甘醇?诗人把深情融入诗行,同时把对那个年代的眷恋刻进我们的心房。书中至美诗词琳琅满目,熠熠生辉,抒发了中国人心中的爱情、友情、亲情、豪情。
全书通过500余首古典诗词作品和近30幅精美画作生动形象、全方位还原中国古代战争。本书从宏观角度,以诗词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不同身份阶层对战争的态度、战争诗中呈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与战争相关的地理风物和典型意象等,解读诗词中战争叙事的意蕴,概览古代中国战争历史图景。书中配有大量彩色插图,诗画一体。
家国一体的观念内涵丰富、包蕴广阔,自古就在中国深入人心。正所谓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每当国家危亡倾覆的时刻,总会有仁人志士在家国情怀的激励下,不顾自身安危,挽狂澜于既倒。 在本书中,社稷之思忠君报国黍离之悲体国经野……家国情怀的诸多维度 通过经典的诗词与绘画作品一一予以呈现。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个个伟岸的灵魂对话交谈,令人感动振奋,无形中,那条维系古今的精神纽带变得更加坚韧牢固,绵延不绝。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勇于探索的民族。本书是古代诗人行走中国的山水图,也是中华文明开拓前行的路线图。让我们从《诗经》《楚辞》出发,踏上行旅之路。游名都古城、三山五岳,看边塞大漠、乡村田园。山川为纸,雨雪作墨,国人足迹所致,中华文明之花次第开放。
民间文学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本书着重讨论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剧、民间语言等类型的表现形式与叙事特征以及体现的当下社会文化意义,如此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努力,将有利于深化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是 20世纪中国文学最有实绩、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式。本书为系列丛书的第一辑,选取了平襟亚、张资平、蒋光慈、叶灵凤、张天翼、碧野、周楞伽、姚雪垠、李辉英、谷斯范、王西彦、田涛、无名氏等十八位作家,以人性的、历史的、审美的、时代的选取标准,着重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忽略的长篇小说创作。通过代表作家的长篇小说论析,将作家论和作品论结合,在知人论世、文史互动的基础上,关注现代长篇小说在叙事、语言、人物、主题、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把握现代长篇小说的深层脉动,探讨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