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笛卡尔的经典篇章,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 笛卡尔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思想也饱受争议,受到当今哲学家的强烈批评。约翰·科廷汉(John Cottingham)考察了笛卡尔为建立科学理解的新基础所做的卓越尝试,包括他著名的第一原则“我思故我在”,以及他臭名昭著、常被误解的关于身心关系的解释。他还探讨了笛卡尔哲学中引人入胜但鲜为人知的方面,包括他对语言、人类和动物本性、情感在美好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上帝在科学和伦理学中的地位的观
卢梭与德国观念论的思想联系并非被遗忘了,但或许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缺乏对这一思想场景的真切还原与综合关照。大卫·詹姆斯借助自由、依赖与必然这三个核心观念重新审视了这一主题,构筑了整体性的思想对话。他以卢梭为锚点去反观康德的历史哲学、费希特的权利与财产理论以及黑格尔的折中综合方案,并依次揭示了三者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认为三者(据其在思想史上的位置)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延续了卢梭提出的意志与必然的问题,然而他们都没能真正地回应卢梭的挑战。可以说,本书考察的是卢梭的发问以
《后现代道德》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伦理学专著。利奥塔没有专门探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权力、道德义务等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毋宁说他的后现代道德是在宽泛意义上的行为准则,而且这样的行为准则并不具有实践理性的普遍有效性。利奥塔选取流变市场速度信息资本多媒体制度等主题,聚焦文化市场大都市想象博物馆平面艺术无声音乐海湾战争后分析哲学等问题,力图反映文化人、艺术人、媒体人、政治人、哲学人的后现代行为准则:坚持异识。快速变化的后现代社会并不妨碍人们再现生活、享受生活。所谓后现
该著作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第二部。这本书探讨了当代激进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巴迪欧试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虚伪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欺骗的时代里,探寻主体复活的可能性。这一探寻,就在于对政治、艺术乃至爱情的哲学扣问之中。
本书作者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为近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人类知识原理》是贝克莱主要哲学著作,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唯物主义,“移掉”无神论的基石。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存在于感知者心中,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基本原则,宣称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而只是一
自律观念(autonomy)是康德实践哲学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基于此观念确立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进而保证每个人的尊严与平等自由,是康德终其一生的价值理想与追求。通过它,康德亦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德规范性证成路径。这条路径也成为现当代学者探究道德—政治哲学问题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山”。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回过头去,深入探索这位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的自律观念,以及它所带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的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书稿通过解读康德实践哲学文本,基于规范性视角对自律观念的思想主
本书以海德格尔的“是论”为核心,对其思想加以重构。作者认为,直到海德格尔,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对什么是物之“所是”、物何以能“是”,以及如何“是”其“所是”(即本质之真与真之本质)等提出质问。海德格尔的这些质问使其对“是”的研究指向“是”的条件性、具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根基上挑战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不仅为克服当代西方的思想危机指出了某种出路,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向。
别尔嘉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以理论体系庞杂、思想精深宏富享誉西方世界。《俄罗斯理念》一书是别尔嘉耶夫晚年的重要著作,1946年于法国出版,1990年首次在俄罗斯出版,此后多次再版。该著是一部寓论于史的著作。全书围绕俄罗斯不同时期民族观念发展的历史展开,核心是俄罗斯不同领域著名人物的哲学思想评述,也被认为是一部“俄罗斯哲学思想史”。作者将19-20世纪初俄国思想界探索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俄罗斯的历史命运和特殊道路问题、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俄罗斯的人道主义问题、俄罗斯的宗教哲学
本书以传主生前与友人的通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本为依据,写成的一部详实可靠的研究评传,对于研究舍斯托夫和整个20世纪俄国侨民学术界的历史状况、时代背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本书是是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书中从自由意志开始,讨论了至善的问题,并给出了道德律令的形式和普遍化标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突出了人的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和道德自由的现实性,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康德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